转自:天津日报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由密州调任河中府,还没有上任就改任徐州知州,开始了近两年的徐州任职生涯。第二年春天,徐州遭遇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苏轼亲自前往石潭祈雨,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徐州祈雨青词》和《起伏龙行》,这两篇作品充满了苏轼悲天悯人、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情怀。后来天降甘霖,旱情得到缓解,他又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中第四首尤为脍炙人口:“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的上阕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乡村劳动的热闹场景。那簌簌飘落的枣花,轻柔地撒在行人的衣巾上,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自然的美好。而村南村北同时响起嗡嗡不停的缫车声,则展现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缫丝的繁忙劳作之中。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位农民在售卖自家种植的黄瓜。下阕则转而描写词人自己的感受,他在走访途中,酒意渐浓,路途漫长,不禁感到困倦,烈日高悬,口渴难耐,便想寻一处人家讨杯茶喝。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明快,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农家生活的忙碌与充实,也流露出苏轼对乡村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在苏轼的另一首诗《无锡道中赋水车》中,他对当时一种新式农具——龙骨水车进行了热情的赞美:“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灌溉工具,能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曾在南方水稻耕作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水车叶片一片一片不停地翻动,像一串衔尾飞行的乌鸦,又像蛇骨架子,所以水车又叫“龙骨水车”。全诗语言生动形象,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将水车、农田、干旱等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心,同时也歌颂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
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至黄州。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一家人除了开荒种地,还栽种了一些果树。因垦植于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东坡的废菜园上修建了“雪堂”,作为耕读和会友之所。现存《东坡八首》便记录了他的这一心路历程,既有农耕劳作的艰辛,又蕴含超然物外的豁达。“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苏轼在这组诗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如何将荒芜贫瘠的废弃营地改造成适合农耕之地的艰辛过程。尽管这块地最终还是比较贫瘠,但也足以成为其家庭的重要食物来源种植地。苏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在仕途得意之时,还是在被贬谪的困境之中,都始终关注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他的诗词中谱写了一曲曲劳动赞歌。
题图摄影: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