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日前,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参与上市公司外高桥(600648.SH)定向增发项目。自此,我国首单银行理财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正式落地。与此同时,包括中银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机构纷纷表示,将布局权益类资产,强化指数化投资。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相关机构在投研能力、投资者教育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光大理财参与外高桥定增项目
4月16日,外高桥发布了其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确定此次发行价格为11.02元/股,发行股数为2.2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24.75亿元。引发市场关注的是,在11名发行对象中,出现了光大理财的身影,其获配股份数量约为181.5万股,获配金额接近2000万元,限售期为6个月。
对于全市场首单银行理财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的推出,光大理财表示,公司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和中国经济的光明未来。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资本市场布局。近期已择机增配了包括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并将加大对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工具品种的投资力度。参与外高桥再融资就是其中之一。
在光大理财看来,定增直投相当于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票。理财公司需要安排含权益仓位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尽量遴选中长期产品进行投资,并在资金端做好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匹配;另一方面,要做好“组合+分散”安排,并在锁定期内做好相应的产品流动性管理和市场风险监测,保障理财投资者利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大理财率先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一方面积极响应了政策号召,另一方面也预示了理财资金持续入市的趋势。“在政府积极引导并且给予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和资金优势,积极开展中长期资金入市投资并且进展明显。光大理财参与外高桥定增项目作为行业首单,既是响应政策号召,也为行业开展类似项目提供了经验,有助于银行理财更好地开展类似项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在娄飞鹏看来,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是理财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利用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丰富资本市场资金来源的有效方式。在国家积极引导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入市的大背景下,预计后续将有更多的理财资金通过参与投资定增项目来服务实体经济。
政策加持 权益类资产获青睐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各部门陆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理财等资金入市。1月份,中央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份,证监会还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沪深交易所对相关承销制度也进行了修订,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
在多重政策的加持下,多家银行理财机构纷纷布局权益类资产。“面对近期市场波动,中银理财迅速研判,在管理好产品整体风险的同时,积极寻找机会进行权益资产配置,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和内需板块。下阶段,中银理财还将布局指数策略、指数增强策略等各类含权类理财产品。”4月10日晚间,中银理财发文表示将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同日,交银理财、浦银理财也在公众号表示,在研判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将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方式持续增持ETF。浦银理财进一步表示,投资方向将包括宽基指数、行业指数,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相关领域。
记者注意到,已有理财子公司实际出手增持。徽银理财表示,坚定看好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已连续增持ETF,以实际行动践行价值投资。此前,苏银理财、北银理财也纷纷表示已增持ETF。北银理财表示,未来将不断深入探索资本市场业务领域,持续加强指数化投资。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璟晗认为,理财公司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参与ETF投资,部分指数类理财产品以固收类资产搭配指数投资的策略,引导资金流向科技等重点国家战略领域,形成资本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循环,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理财公司的参与也会拓宽ETF产品谱系,如跨境、策略型ETF等创新产品,并通过渠道优势向投资者普及被动投资,为资本市场注入更稳健的资金流。
投研能力、投资者教育等需提升
4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8.3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2%,较去年同期增加0.57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2万亿元,占比为2.47%,较去年同期减少0.44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1万亿元。
对此,娄飞鹏分析,理财产品更加追求安全稳健,主要面向稳健型投资者,因此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等固定收益领域。银行理财产品中混合类、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低,可能与理财公司投研能力以及投资者本身的风险偏好有一定关系。
“从今年初新发行的理财产品类型来看,暂未出现大规模布局权益市场的迹象。”对此,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表示,综合来看,银行理财的定位以稳健回报为主,权益市场的波动较大,上市公司定增也并非“稳赚不赔”,要想说服银行理财的人群参与其中难度很大。“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久期。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周期较短,而上市公司定增的回报期限较长。”喻智认为,银行理财可以通过“固收+”的方式参与定增,但关键要做好投资者教育。
在业内人士看来,参与权益类投资对理财公司管理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投研体系和风险控制方面。“上市公司定增项目通常设有较长的锁定期,然而全市场理财产品以中短期为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对理财公司在资金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产品设计层面,需要设计长期限封闭式产品,避免短期赎回压力与定增锁定期冲突;在资金安排层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金调度预判,为投资者赎回产品预留充足资金;在期限配置层面,需要配置多期限底层资产来缓冲错配风险。”该业内人士分析。
“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注意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并且选择好投资标的。”娄飞鹏认为,银行理财机构面对的客户大多是稳健型客户,在开展中长期投资或者布局权益类理财产品时,需要做好信息披露,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同时选择好客户群体,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