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观看
视频
开篇语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腾蛟等来自沈阳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表彰。即日起,本报推出“工人先锋 振兴力量”专题报道,让我们一同感受沈阳这座城市中优秀劳动者带来的鼓舞与震撼。
●个人档案
张腾蛟,男,汉族,197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透平总装车间焊工,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主要荣誉
盛京大工匠、辽宁工匠、全国通用机械行业能工巧匠突出贡献奖、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约好采访张腾蛟,没想到他竟然提前一小时就到了。“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干工作决不能迟到。”很朴素的一句话,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他的那种一丝不苟和执着敬业。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光环,却能时刻感受到一种力量——勇于担当、为国奉献。
▶潜心钻研:练就“绝活”提质增效
张腾蛟从事的工作是给离心压缩机配焊工程管路。用户经常形象地把压缩机比作“机器心脏”,他干的活就是给这个机器心脏配上各种各样的“血管”——工程管路。特别是BCL和PCL筒型压缩机的平衡气管路全部都是高压,里面的介质不是有毒有害,就是易燃易爆,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焊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张腾蛟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熔池下沉法”和平衡气管路“反变形组立法”“定点标记放线组立法”等操作方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效克服了管路在组立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他创造了焊接管路X射线探伤一次合格无返修的纪录。迄今为止,张腾蛟焊接管路的设备数百台,没出现过任何质量事故。在他的带动下,车间管路探伤一次合格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8%以上。
多年来,张腾蛟完成提案改善、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累计273项,改进总结操作方法5项,申报国家专利7项。其中仅《回油管路改造工程》一项,每年就可以为企业节省至少300万元的资金。
▶临危受命:通宵奋战填补空白
全国首台PTA装置压缩机国产化项目,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具有重大意义。当安装现场告急时,张腾蛟临危受命,15天完成了75天的管路组立焊接任务,使机组按时开车,捍卫了国家荣誉。
张腾蛟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带着公司领导的信任和期望登上南下的火车,协助现场安装公司完成主机工程管路的焊接工作。一下火车,他不顾27小时的旅途疲劳直奔现场。经过了解,现场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由于前期工作的延误,原计划75天完成的主机工程管路焊接工作被迫压缩到15天,否则,将无法达到用户要求工期“具备试车条件”的要求,并且直接影响用户每天300余万元的利润。
面前没有退路。张腾蛟带领同事肩扛手搬,硬是把两吨多重的油管路组立焊接完成。由于基础错误,管路改动非常大,他每天工作都在14小时以上,有时还要干通宵。终于,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主机进、回油管路的焊接任务。
▶倾囊相授:打造精英焊工团队
“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焊工才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张腾蛟最大的心愿是把“绝活”传承下去,他常说:“不能让绝活‘绝’了,而应该让绝活‘活’了!”
以张腾蛟为领创人的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以“为用户造精品、为国家铸重器”为价值观,以授艺、提质、攻关、创新、协作、传承为主要目标任务,坚持自上而下多种培训模式并举,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技术协作等活动。为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和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沈阳市、辽宁省以及全国焊工大赛的冠军。在赛场上刮起沈鼓集团的“蓝色旋风”;截至目前,工作室培养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焊工大赛冠军2人、省市焊工大赛冠军14人次,培养技师10人、高级技师15人,以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为企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培养人才,既是对技术的传承,更是对祖国的一份热爱和责任。”张腾蛟用这种方式,将他练就的一身本领,毫无保留地献给自己挚爱的事业,表达着对祖国深沉的爱。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刘东 摄影 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