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里的“硬核”成都
2025年一季度
●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38.9%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29.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4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39.0%
●进出口总额占全省80.0%
2024年●成都全市经营主体增至395.7万户
●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产业●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经济大省挑大梁,作为全省经济发展“主引擎”“压舱石”的成都要担重任、强担当。
成都之重,重在何处?成都担当,何处破题?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健,她从“大”和“不够大”两个视角,解读当下成都的发展策略。
“还不够大” 位势能级与区域辐射效能需提升
记者:外界一直说成都在四川“一城独大”,但近年又认为成都“还不够大”,您怎么看?
陈健:成都很多经济指标在四川来看确实足够大。但我们更要与其他等量城市比较。
中央和省委对成都有明确要求:要站位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省委发展战略看成都,在全面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展现新作为、在主动参与区域竞合中扩大新影响、在引领带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中创造新经验,加快打造带动全省乃至全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从全国来看,“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要求成都必须全面提升位势能级。对标沿海先发城市,成都在部分领域仍存差距,尤其是人均类指标;工业经济能级总体有待提升。如成都产业高端化发展不足,电子信息代工多研发少,发展能级不够高、辐射能力不够强。2024年成都GDP总量居全国城市第7位,但人均GDP在全国十强城市中排名靠后。
从全省来看,成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也还不足,主要体现在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不足30%,大幅低于GDP占比,本土品牌不多不强,显示出成都工业经济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如何够大” 结构和效益才是核心要素
记者:成都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大够强?
陈健:城市经济发展结构和效益是决定其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成都而言,保持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更核心是在增长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底层逻辑转变,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的质变。
这种发展逻辑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一是更强的创新驱动能力。迫切需要放大成都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二是更强的辐射带动力。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组织周边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从“外向内生型”转向“内生外向型”。三是更强的人才吸引力。实施“蓉漂计划”等,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构建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怎样更大” 为产业发展营造优质生态体系
记者:未来成都从哪些方面扛起重任?
陈健:宏观上,优化产业体系。目前,成都优化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大未来产业领域。
特色优势产业在稳就业、增税收、促增长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爆发式增长潜力与广阔发展前景;未来产业经历3—10年的成长期,有望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跨越。
中观上,建强产业园区。成都深入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构建“3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级开发区、N个市级产业园区”的园区体系。推动16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为产业发展营造优质生态体系。
微观上,强化企业培育。培育“明日之星”“镇园之宝”企业,高质量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产品、创新应用宣传推介和资源链接。
上一篇:普京最新涉华表态!
下一篇:市场化改革倒逼新能源发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