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国网成都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队长吴昊:
“电力工作者的价值藏在小事的温度里”
吴昊走访帮扶老人。2025年除夕夜,当全国观众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时,镜头扫过观众席,一位身着橙色工装、佩戴荣誉绶带的年轻人起身向全国人民拜年。他是吴昊,国网成都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队长。五四青年节前夕,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这个从成都街巷走出的“90后”青年名列其中,让熟悉他的居民既惊喜又觉得 “本该如此”。
有呼必应、有难必帮
二十多年接力传承
翻开吴昊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101位帮扶老人的特殊需求:玉林东街78号王大爷需要每月更换胰岛素冷藏箱电池,芳草街12号李婆婆家的智能电表要调成大字模式……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构成了他每天的工作主线。
这样的“小事”,吴昊做了近10年。初入党员服务队时,他曾困惑:“换灯泡、修开关也算大事?”老队长带他走访帮扶对象伍婆婆。老人拉着吴昊的手说:“你们来了,屋子亮了,心里就不慌了。”这句话让吴昊顿悟:电力工作者的价值,就藏在每件“小事”的温度里。
2022年夏季,成都遭遇罕见高温。神仙树大院的变压器因超负荷运转突发故障,上千户居民陷入黑暗。吴昊带着队员冲进40℃的配电房,一边指挥抢修,一边在小区广场架起临时服务点。他们搬来冰块,备好凉茶,挨个向居民解释进度。一位大妈塞给他一把蒲扇:“小伙子,慢慢修,我们信你们!”3小时后,灯光重新亮起时,广场上响起了掌声。
这种“信任”,源自20多年的承诺。自2002年连心桥党员服务队成立以来,7任队长、42名队员接力传承“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誓言。在成都大运会场馆,他们提前3个月摸排线路,实现供电“零差错”;在百年不遇的暴雨中,他们蹚着齐腰深的积水抢修配电箱,工装上的橙色成了群众眼中的希望……
组建科技团队
让智能设备“听得懂”老人的话
面对越来越智能的电力系统,吴昊注意到不少老年人正在被科技“困住”。在他的推动下,一支由通信、科技行业青年组成的团队,开始琢磨如何让智能设备“听得懂”老人的话。团队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服务,由吴昊主导开发的“亲老智慧系统”通过分析用电数据预警老人异常状况,成功预判多起独居老人跌倒事件。
在成都玉林西路9号院,白德兰老人总爱拉着吴昊的手念叨家长里短。7年前,吴昊第一次上门为老人更换灯泡时,发现独居的她听力衰退,连敲门声都听不清。几天后,他带着团队研发的“爱心闪灯门铃”再次登门——门铃一按,屋内灯光频闪,老人再也不会错过访客。
如今的吴昊依旧是那个每天穿梭在街头巷尾的“电力小哥”,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那些深夜的抢修、耐心的讲解、反复的调试,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秋妤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AI助旅客便捷出行
下一篇:多个重点项目冲刺投产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