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精神宣讲队女子民兵连开展冬训。本组图片均由南梁精神宣讲队提供
南梁精神宣讲队队员刘晓凤为游客讲述红二十六军成立时的场景。
南梁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王雅丽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
中国革命历史重镇—南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谷羿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子午岭,青山环抱中的南梁渐渐苏醒,安静而美丽。
南梁,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20世纪30年代,一群年轻人在这里点燃了西北革命的星火,铸就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伟大功勋,辉映着耀眼的历史光芒。
硝烟散去,精神不朽。多年后,在这片热土上,伴随着南梁革命纪念馆的落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南梁精神宣讲队应运而生。他们以信仰为笔、以热血为墨,将革命岁月的烽火故事讲给每一位聆听者,书写着赓续南梁精神的时代新篇。
他们中有扎根一线14年的“金牌讲解员”王倩楠,有从“山东姑娘”变为“南梁女儿”的王雅丽,还有用青春诠释信仰的刘晓凤……他们用鲜活的故事、创新的形式,让南梁精神跨越时空、激荡人心。
日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南梁革命纪念馆南梁精神宣讲队这支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年轻队伍,榜上有名。
用赤诚之心守望精神高地
每天清晨8时15分,王倩楠总会准时出现在南梁革命纪念馆内,整理工装、佩戴“小蜜蜂”话筒,用微笑迎接来南梁铸魂的每一位游客。
14年间,王倩楠累计讲解2000余场,年均接待游客逾1万人次。
面对“重复性工作是否枯燥”这个问题,王倩楠坚定地回答:“英雄的光辉永不褪色,先辈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不懈怠地真情讲述。”
2010年春天,22岁的王倩楠第一次站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看着墙上斑驳的历史照片,听着老师讲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她的眼眶湿润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工作不仅仅是讲解,更是在守护一种信仰。”这个戴着圆框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的姑娘,从此踏上了与历史对话的征程。
为了能准确还原历史细节,王倩楠走遍了南梁周边的每一处革命旧址。她经常穿着防滑鞋,背着装满资料的双肩包,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小道,一步一步丈量着历史的厚度。
在豹子川张岔村的红军粮仓遗址,她蹲在杂草丛生的土窑前,用手轻轻抚摸着墙上残留的标语,试图从中感受当年军民鱼水情的温度。“这些看似普通的土窑,曾经承载着革命的希望,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老百姓的心血。”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感悟。
入职三年,王倩楠整理出了20多万字的宣讲笔记,收集了100多个鲜为人知的革命小故事。她的讲解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背诵,而是像讲述自家故事一样,亲切、鲜活。
当讲到“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时,王倩楠总会拿出一张自己手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用激光笔指着南梁深情地说:“这里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支撑中国革命的参天大树。”
王倩楠的讲解从不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教”。面对党员干部,她深入剖析革命决策的历史意义;面对青少年,她以“小红军送鸡毛信”等故事激发兴趣;面对专家学者,她则从文献细节中挖掘新视角……
2012年,王倩楠担任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部部长。她多次带队赴国内一流场馆学习交流,制定宣讲员管理细则和评星定级方案等,推动团队专业化建设。
在王倩楠的带领下,南梁精神宣讲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一巾帼奖状”等荣誉,成为行业标杆。
提到南梁精神宣讲队,被当地老百姓和广大游客交口称赞的还有王雅丽。
王雅丽本是山东省莱州市的海边姑娘。2007年,她为爱远嫁华池县,从此与南梁结缘。2008年,她通过竞聘成为南梁精神宣讲队首批专职讲解员。
然而在首次带团时,王雅丽因为语言习惯、学习不深等紧张到手指颤抖。为了攻克难关,她白天录音学习方言,夜晚整理史料,最终编撰出南梁革命纪念馆首部系统的解说词大纲。
她将快板《赞华池》和红色歌曲等融入宣讲中,开发了多套“因人施讲”方案。2014年,王雅丽担任南梁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她牵头创建了南梁女子民兵连,编排了《跟上刘志丹上南梁》等红色剧目,推出微信语音导览、流动展览,让红色文化走进学校、走进社区。
2017年,王雅丽被选举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21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王倩楠、王雅丽是南梁精神宣讲队的典型代表,也是广大青年的学习楷模。南梁精神在她们的血液里奔涌,也通过她们感染着、洗礼着每一位上南梁的游客。
因南梁肇始,因南梁精神成长,这支94%成员为青年的南梁精神宣讲队,用赤诚致敬先辈,用精神守护精神,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汇聚起红色基因传承的磅礴之势。
用奋斗之姿赓续精神血脉
5月1日一大早,南梁精神宣讲队快速集结、明确分工,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节假日是游客最多的时候,也是讲述南梁故事最好的时候。”王雅丽说。
今年清明节期间,来自华池县5所学校的800余名师生,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徒步前行,在南梁开展了一场以“传承南梁精神 奋进时代征程”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在闫洼子四十二烈士墓碑前,学生们默然肃立,南梁精神宣讲队队员深情讲述着烈士们的故事。
1934年5月,国民党军队向南梁突袭。为保守党的秘密和物资,闫洼子村42名党员群众不畏酷刑、视死如归,最后惨遭杀害。当找到他们的遗体时,已血肉模糊、难以辨认,当地群众就把他们合葬在了殉难的地方。
革命先烈感人的事迹、不屈的精神、大无畏的境界,使宣讲人员的眼中泛起泪花,也令现场不少师生潸然泪下。
通过宣讲队的真情讲述,南梁精神完成了生命延续;南梁精神的宣讲,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次的传承接力。
王倩楠的“师父”正是老宣讲员王雅丽。以前宣讲的时候,王雅丽特意让王倩楠担任自己的助手。“记住,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南梁的形象,代表着革命先辈的嘱托。”王雅丽语重心长的话,成了王倩楠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如今,王倩楠成了宣讲员刘晓凤的“师父”。每天下班后,她们都会留在南梁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逐字逐句地打磨宣讲词。
这种“传帮带”模式,让宣讲的火种在团队中不断燃烧,也让年轻宣讲队员快速成长。南梁精神宣讲队启动实施的“青年宣讲孵化计划”,已培养出30余名能独立承担大型活动宣讲的志愿者宣讲员,其中“00后”占比超七成。
电视剧《西北岁月》热播后,南梁革命纪念馆迎来参观高峰。刘晓凤站在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游客解读着碑高背后的深意——“碑高34.117米是纪念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碑身下方正面是一面无字碑,是纪念无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无名烈士……”她的讲解声情并茂,把游客仿佛带回了南梁的烽火岁月。
刘晓凤参与编写的《南梁故事进校园》思政课程,入选国家文物局“大思政课”精品项目。课程中,“运军粮”“抬担架”等沉浸式教学,让5万余名青少年在互动中触摸了历史温度。
除了接待日常参观的游客,宣讲团队还承担着“红色课堂”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任务。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和道具,将南梁红色故事“送到”了更多人的身边。
今年新学期开启后,华池县南梁希望小学进行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南梁精神宣讲队队员赵宏娟手持扩音器,站在“闫洼子四十二烈士”展板前,动情地讲述了革命先辈的壮烈事迹。
“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三年级学生曹程策课后深有感触地说。
自2014年新馆开馆以来,南梁革命纪念馆与省内外100多所大中小学校实现馆校合作共建。南梁精神宣讲队立足阵地,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参与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传承。
“我们积极引导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宣讲服务活动,让更多青少年由‘听故事’向‘说故事’‘讲故事’转换,厚植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王雅丽说。
从“手指颤抖”的青涩新人到独当一面的宣讲骨干,从守护历史的“宣讲员”到传承基因的“播种者”,南梁精神宣讲队用青春和热血为新时代的奋斗青年做着生动注脚。
用创新之火燃旺精神火炬
网络时代,如何让红色精神宣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南梁精神宣讲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新形式、拓展载体、贴近时代,让红色故事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
前几年,南梁革命纪念馆线下参观受到限制,南梁精神宣讲队迅速转型,开启了“云端宣讲”模式。他们利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推出“南梁红色故事汇”系列直播,定期与网友互动。
王倩楠成为首批“云端主播”,她穿着整齐的宣讲服,站在直播间里,对着镜头微笑着说:“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南梁革命纪念馆‘云课堂’,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南梁政府的‘十大政策’……”
为了增加直播的趣味性,南梁精神宣讲队设计了“线上问答”“红色知识竞猜”等环节。在一次直播中,刘晓凤拿出一枚仿制的苏维埃政府印章,向网友提问:“大家知道这枚印章上的图案有什么含义吗?”评论区立刻热闹起来,网友们纷纷留言猜测。
“云端宣讲”让南梁打破了地域限制,开播半年,观看量超过2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有网友留言说:“虽然不能亲临南梁,但通过直播,我感受到了那里的红色气息。”
2023年,南梁革命纪念馆推出“永不关闭的红色纪念馆”线上平台。南梁精神宣讲队借助这一平台,推出党史微视频“一分钟故事”和直播讲解活动,宣讲员们用“网言网语”讲述文物背后的热血青春,单场观看量最多时突破10万人次。
如今,“南梁精神”不仅停留在展馆宣讲,更成了可以感受、触摸的文化符号。
为了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南梁精神宣讲队联合南梁革命纪念馆文创部门,开发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红色主题邮局的纪念币、生肖币被游客称为“最潮伴手礼”;“南梁坊”文创雪糕以南梁根据地图案为造型,夏日日均销量超千支;以“南梁精神”为主题的书签,成为游客最喜欢的纪念品之一……
南梁精神宣讲队设计了一套“南梁革命人物”卡通形象。革命先辈化身可爱的动漫人物,有的手持步枪,有的握着毛笔,有的牵着老百姓的手……这套卡通形象被制作成钥匙扣、笔记本、帆布袋等文创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此外,南梁精神宣讲队还推出“囡囡”“亮亮”微信表情包,用萌趣形象传播南梁精神。一位网友留言:“每天用‘南梁小红星’表情包打卡,感觉自己也是南梁精神传承人!”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南梁精神宣讲队累计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100余场,主导开发的文创产品涵盖4大类60余种。
每当夜幕降临,南梁革命纪念馆的灯光渐次熄灭,宣讲队队员们在回宿舍的路上,都会集体哼唱陇东民歌《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久久不散,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上一篇:大宁02 彩.jpg
下一篇:以青春之名,汇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