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方在互联网
看到有人在谈如何“抓人眼球”的办法,她认为就是要迎合读者的情绪,把握读者的需求,毕竟这些人可以为你贡献流量和收入。
赚钱嘛,不管是站着还是跪着,把钱赚到手里才是硬道理。
所以哪怕被人批评“很low”,她也觉得没什么。相反,她反而引以为荣,觉得自己是掌握了“流量密码”,其他人是假清高和笨,不如自己聪明。
必须承认这也是一种选择,是对自己有利的策略。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有喜欢走捷径、使巧劲和投机的聪明人。
“投机”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多少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投机,我们不能否认这点。但我们也必须清楚,投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只有索取,没有贡献。这才是投机分子的最大问题。
讨好读者,是方法和聪明,还是投机?AI时代,跪着赚钱是行不通的
一个有追求的电影导演不会因为票房而一味地去媚俗,一个有追求的音乐家不会让其音乐充斥着取悦的意味,一个有追求的创作者也不能以扭曲自己的方式去讨好读者。
当然,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讨好”是对的,为顾客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又有什么不对呢?
赚钱不丢人,不赚钱才丢人。所以很多创作者都是理直气壮地胡编乱造,他们喜欢以利用人性弱点的方式赚钱。
知道别人想看什么,想听什么,自己就提供什么,各取所需,公平买卖。这好像没什么不对,反正大家都这么干,谁也不比谁高尚。
但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不是这样理解的,而且从“聪明和方法”的角度看,AI时代的内容创作逻辑也决定了投机、跪着赚钱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一个好的企业,或一个好的品牌,以及好的个人IP,都不会迎合低级趣味。
我们看企业界的苹果和华为等公司,它们的文化、制度等就决定了必然是正派销售的方式,不会满足客户不合理的需求,为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不等于把自己变成无原则、无底线的销售员。
没有原则的后果就是没有人真正喜欢你,更谈不上尊重了。
而所谓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司和客户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甲方和乙方,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彼此互为甲方和乙方,共同的目标是合作共赢,这样才能持续。
大家不妨想一想,什么是艺术?艺术一定是包含了主观的思想、情绪、感受和观点,否则就无所谓艺术。
再想一想,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方式)会大行其道,在算法和数据的加持下,你再怎么会讨好人,又怎么赶得上AI的能力、速度和效率?当你绞尽脑汁写、编出来的时候,网络上已经有成千上万的AIGC内容供给了,它们自动生产,还可以千人千面,为每个读者、观众、听众提供个性化的“创作”,你怎么与其竞争?
我的意思是,人与AI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主观,也就是说真实的你才是最好的内容产品。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
用户购买产品,实际上是对你这个人的投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喜欢虚伪的人,没有人想要被欺骗。哪怕他(她)现在暂时受了蒙蔽,那以后也终究会醒悟过来。
什么是好的作品?老方说就是由真实的自己而引发,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彼此关联,形成一种信息,其中承载的就是感觉、感受和思想。不真不诚,不能动人。
我们没有发明文字,我们常用的字也就那么几千个,但为什么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诗、文章里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滋味?我们看现在的AIGC内容,哪怕照片很逼真,哪怕文章很好看,也好像是少了些“人味”。这就像是很多预制菜,不是不能吃,但终究不如家里的饭菜可口。
创作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律动,人类之所以需要诗词文章等内容产品,就为了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共鸣、启迪和了悟真实自我的方式。
而投机的人心里只有自己,他们只是在索取,而不是想着为别人为行业为社会贡献一些什么。
创作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别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总会有人因为你的劳动而受益。
这是我现在正思考的事情,所谓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在写作的过程中,经过数千万字的磨砺,我大概是脱离了幼稚、浮躁和过于功利化的阶段,我希望有人能够从我这里受益,那我的心血也不算白费了。
付费是看各人的意愿和条件,无需勉强,我也不希望出名,如果有人从中得益,也不需要知道我,更不用感谢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变好一点,是老方说的初心,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回它。
赤子之心是最宝贵的,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有由简及繁、化繁为简的过程,有返璞归真的修炼,以及超越自我的觉悟。
创作是适合我的一种方式,我找到的时候有些晚了,幸好也不是太迟,一开始我也是为自己,后来就慢慢明白应该是为别人。人生如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生命的慰藉和出路都在于奉献而非索取。
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也是创造力被激发和挖掘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每个人的重要责任。
没有创造就没有存在,真实的存在就必然容不下任何的投机想法。
投机注定是行不通,但做什么不做什么,大家都是想自己来做决定。每个人都渴望主导权,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
对于投机者而言,他们的损失不是金钱和物质上的,而是精神层面的背叛和辜负。我见过很多做自媒体的创作者、网红、生意人等,他们都太紧张、太效率和太聪明了,所以他们不管表面看起来什么样,但只要你敏感一些就会发现你不是跟一个真实的、快乐的和有意思的人打交道。
钱当然很好,我们都需要赚钱,但相对于灵魂上的损害来说,这笔账似乎是亏了。
巧言令色鲜矣仁。刻意的表现总不如一派自然,骨子里的冷漠是眼藏不住的,心里只装着自己的人,既对别人凉薄也冷了自己。
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需要“意义感”,这是那些爆款、10W+等无法赋予的,因为它们失去了灵魂。
现实经常会告诉你有的事能做有的事不能做,但有时候你又必须违背现实才能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记住,当你做你自己、为自己而创作的时候,大家反而是更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