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
五道口科技嘉年华,AR画笔“手绘”立体世界、VR飞船模拟航天任务;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高清巨型显示屏让壁画“动”起来、“活”起来;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数字光影打造“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这个假期,北京文旅市场“科技+”拉满,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数字时代,为文化资源再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起来,极富创新性地呈现于游客眼前。借助于“科技+”,从前单向度的游览体验,增加了互动性与趣味性;从前复杂抽象的文化呈现,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图像符号,降低了文化认知和普及的门槛。一增一降的创意玩法,营造出可参与的沉浸体验,让文旅游览从“眼睛看”到“身体记”,拉近了游客与文旅场地的心理距离,也成为眼下吸引游客的核心亮点。
有人说,旅游经济已进入依据独特资源禀赋“品质深耕”的新阶段。相较于“打卡式”旅游,如今的游客更加青睐独特性、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着眼于此,全国各地特色文旅持续创新“上新”,“文化+科技”的融合模式异常火爆。迭代升级的无人机表演燃动璀璨特色夜宴,文艺范智能机器人成游客“新宠”,外骨骼机器人让登山者轻松拿捏……当科技赋能成为文旅发展趋势,旅游资源与科创资源皆高度密集的北京,着实大有可为。
在某旅游平台上,北京位列入境游热门城市首位,同时也是国内游的热门城市。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文旅产业,也被赋予了展示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外国游客而言,了解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需要借助科技手段降低进入门槛,增加吸引力。借助于“科技+”的神奇能量,以各种创新形式,让传统与潮流激情碰撞,让AI与文化同频共振。当文化从体验中“走出来”,“走到”游客眼前,也就更容易“走进”他们心里。
“科技+”文旅,不只为景点提供了全新打开方式,同时改变着游客的游览方式。在社交媒体之上,随着游客们的自发分享,文化体验嵌入日常生活,私人记忆转为公共话题,也为文旅产业提供了新的破圈思路。
着眼需求,乘势而上。持续向科技要动能,文旅产业必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科技+文旅”必将成为城市形象的加分项、拉动消费的增长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