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眼下的五一假期,陈山山更期待五月中旬的桑葚文化节。这是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的一个特色节庆活动,每年的五月中旬,围绕桑葚展开的餐饮、特色服务和文化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消费,为当地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晨雾还未散尽,陈山山就已经在农梦园里忙碌,这是她创建的一座桑葚综合体验园。她正在筹划着园区的改造升级,比如桑葚文化的课程提升、农桑体验活动的细化,“今年的桑葚文化节,我希望把服务做到位,让游客的体验感不断提级。”
近期,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公布,677人获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其中,有18名青年来自北京,陈山山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北京亦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近八年来,她在乡村苦心经营,掀起了一场名为农文旅商融合的乡村变革。
北京亦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山山。受访者供图当一名白领成为返乡青年
2017年,陈山山从一家国企辞职,决心返乡创业。
“出去后才发现,对家乡的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那时候我觉得应该回到家乡做点什么。”陈山山自小在大兴区安定镇前野厂村长大,村里的古桑树下,承载着她童年时期的欢乐与忧伤。一次偶然的返乡观察,让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年轻人都奔向城市,村里的桑田大片抛荒,这样的场景看着很让人可惜。”
去往农梦园的路上,总伴着一路晨曦,清晨七八点,陈山山就在园区里忙活。安定镇作为京郊为数不多的桑蚕文化发源地,拥有数万株百年以上的古桑树,但因产业单一、销售渠道闭塞,桑农年收入不足万元,百年桑蚕文化在工业化浪潮中摇摇欲坠。
于是,陈山山回到前野厂村,开启了围绕桑田的创业之路,八年间,将合作社从单一果蔬种植发展成集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农业文创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实体。“刚回到村庄,我什么都不懂,只有从零开始学。”陈山山坐在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的教室里,听着专家学者讲解相关知识,这时候,她对桑田有了新的认识,“桑树其实浑身都是宝,农业发展要与现代需要相结合。”
修剪下来的桑枝变废为宝,成为桑条拍痧槌。受访者供图建造一个“桑文化”的世界
陈山山是这样将桑树充分运用到极致的。2018年,她注册了“北京山山桑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127户桑农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接着,陈山山又深度探索桑树的开发利用,研发“春色满园桑叶宴”,后又将桑枝、桑叶、桑葚、桑皮开发出四大类37种产品:春季采桑枝培育木耳,夏季摘果制果干,秋季收叶炒茶,冬季剥皮造纸。这种“全资源利用”模式,让每亩桑田实现数倍增收。
“这些产品的开发,让桑农在每个季节都有收获。”除了盛夏的蝉鸣和燥热,陈山山为当地桑农们带来了更丰富的增收方式,在当地构建起一个桑文化世界,百年的古桑树下,桑农们辛勤的汗水,终于结下了丰硕的果实。
再一次蝶变,是在2019年。那年,陈山山注册了“大美安定古树”品牌,将百年古桑的果实送入北京优农目录,完成了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跃迁。后来,就有了桑皮纸被裱成《永定河图卷》,桑枝拼接出大兴机场航站楼造型的工艺品,连废弃的桑葚籽也化身成精油皂,讲述着这片古老桑田的故事。
“很多人觉得农业就是土里刨食,但我要做的是文化赋能。”那几年,陈山山跑遍故宫、国博,挖掘桑蚕文化史料,将桑葚染布技艺、桑皮纸制作等非遗项目引入研学课程。如今,她的农文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千万余元。
赋能留守妇女和“云端新农人”
如今,合作社采用农业种植、产品开发、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直播等多元发展模式,带领着一批批桑农致富增收,陈山山也从中挖掘出不少迎合时代发展的“新农人”,组建团队。在陈山山的合作社里,就有支全女性队伍,格外引人注意。
这是由30余位留守妇女组成的“山山手工坊”。她们当中,有二胎宝妈,也有年过五十的女工。陈山山说:“我注意到,村里有很多姐妹要照顾老人孩子,没法外出打工,但又希望增加一些收入贴补家用。”于是,陈山山成立手工文创工作室,由合作社提供原料和设计图样,由农村妇女完成制作,按件计酬。
陈山山也紧跟电商时代的劲头。五年前,她从周边的留守妇女中挑选了两名“潜力股”,送她们参加专业培训。在直播间里,这些村民新主播们不仅卖货,更展示着她们质朴且真实的乡村生活。
“刚开始直播时,我手心全是汗。”陈山山回忆,一开始面对镜头,村民是紧张且不自然的,而现在,却能对着直播间数千名观众,侃侃而谈。“你们看这个桑枝按摩梳,用的是咱们村百年古桑的枝条。”在陈山山打造的直播间里,农产品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一件件带着体温的故事。
把家乡的故事讲得更生动
大兴区栽培桑葚的历史已超过1500年。明清时期的白色桑葚,一度成为贡品被送入皇宫。五月,是安定镇桑葚成熟的季节。陈山山记得,每年,镇上都会在挂满桑葚的古桑园里举办文化节。节庆随着陈山山的成长,不断发展变化,“园子里面的活动多起来了,每一届都有新的创新和变化。”
现在,陈山山从桑葚文化节的观众变成了导演。“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辖区内33个村庄,2300多名桑农参与产业发展。我们的桑葚文化节内涵也在不断扩充,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陈山山站在逐步完善升级的园区里,畅想着未来,她知道,这场始于桑田的革命远未结束。她说:“乡村振兴不是跳独舞,而是一支队伍的战斗。”
陈山山在园区举办农桑文化活动。受访者供图又是五月,桑葚熟了。当陈山山得知自己取得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荣誉,她表示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这是对我过去八年在桑田里摸索努力的认可,当我在为这片土地奉献的时候,这片土地也在滋养我。”陈山山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发挥创造力,特别是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只有我们回到家乡,才能把家乡的故事讲得更生动,被更多人听见。”
陈山山还在不停思考着安定镇相关的农桑产业规划,她说,希望未来能让周边更多乡镇参与进来,联动发展,将农桑产业的网络织得更密更牢。陈山山一天中在农梦园的时间很长,她说,自己最爱两个瞬间:一是破晓时分的桑叶,二是深夜直播间里涌来的订单。又是一年春季,站在百年古桑树下,她忽然想起八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春天。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