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水之阳,沃土含章;企业兴邦,实干为纲。在济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代代企业家怀揣梦想、深耕不辍,无数企业以匠心铸品质,以创新破困局,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壮丽篇章。
为展现济阳企业的创新活力、匠心坚守与责任担当,特推出《济阳名企巡礼》专栏,将循着企业发展的足迹,深入生产一线、走进研发中心,用文字记录成长故事,用镜头定格奋斗瞬间,让更多人读懂济阳企业“守正创新、勇立潮头”的精神密码,也让外界看到济阳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企业成长的坚实成效。
今日起,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巡礼之旅,见证济阳企业的风华正茂,共绘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
精工利器,匠心铸魂。匠人匠心,是各行各业不断精进的关键所在。从乡镇企业到跨国公司,从技术创新到引领行业,济南大华以数十年的专注与创新,在科学用塑领域持续深耕,将匠心传承与创新精神熔铸企业打造之中,既成就了一件件塑料制品的品质旅程,也铸就了一个广受市场认可的塑料除水除味专业品牌。
记者 管悦
绝地突围:
从停滞乡企到供销两旺
1993年,当时的济阳县唐庙乡塑料制品厂因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狭窄及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陷入停滞状态,人员流失严重。为盘活企业,时任唐庙乡党委副书记艾刚与经委主任王良琚多次联系李三军,力邀他接手企业,以期挽救危局,重启运转。
彼时的李三军,已在物资回收行业干得风生水起。他回忆道:赶上了当时中国经济急速发展的浪潮,基础原料短缺,废旧钢铁等物资价格一路上扬,凭借其敏锐的判断与勤奋经营,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
经过多方考察后,李三军决定接手濒临倒闭的济南市济阳县唐庙乡塑料制品厂。他没有延续过去生产塑料盆、桶等低附加值产品的老路,而是果断调整方向,自行筹措资金、组建专业团队,全力进军废旧塑料再生加工领域,并将企业更名为济南大华塑料加工厂(以下简称“济南大华”)。
“交通很不方便,去章丘要坐船才能渡过黄河。”李三军回忆道。为了掌握先进的分类技术,他骑着摩托车多次前往章丘白云湖废品回收市场、天津等地学习观摩。
为了改产,也为了省钱,李三军带领团队对厂内原有设备展开重新设计利用。“我们改造两台挤出机的机头,将晒干的塑料薄膜通过熔融挤出工艺制成黑色塑料拉条。”李三军介绍,这一创新成果恰好满足了当时建筑业需求很大的液体涂料桶生产,产品可直接使用而无需额外添加黑色颜料,因其性价比高,迅速打开了市场销路。
技术破局:
从“借力而行”到“自成一派”
然而,初代产品技术壁垒有限,难以支撑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市场突破。临县一家破产企业的坏账给了刚刚起步的企业当头一棒,李三军意识到技术升级的迫切性。
转机出现在1995年左右,彼时,广州、温州、义乌等轻工新产品如雨后春笋,塑料原料短缺、价格攀升,使得再生塑料颗粒生产成为利润丰厚的领域。而决定再生颗粒品质的核心环节,在于漂洗除杂技术。当时,山东周围因缺乏处理技术,大量原料只能被廉价收购,运往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经当地加工成优质塑料颗粒后,再高价销往全国。
经过试验推敲,终于制成水洗铁笼,又对原有只吃干料的挤出机进行结构性改造,一套经济实用的塑料清洗造粒生产线就此诞生。
凭借这一关键技术突破,李三军成功带领企业将塑料颗粒生产推向全新高度。“那段时期产销量飞速增长,利润也极为可观。”李三军介绍,当时一吨塑料颗粒的成本约2000元,而成品售价可达4000元一吨。
随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济南大华不仅自身强大,更逐渐引领了一个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崛起。“厂里不少熟练工人陆续自立门户,最盛时,济阳县有22家塑料颗粒厂为我们做配套加工。”李三军说,不少废旧塑料农膜、包装膜等经过回收、分类、清洗又重新变成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保护了环境。”
同时,这一协同网络迅速超越了地域边界,济南市、德州市、聊城市乃至河北省、河南省等周边省份很多家塑料造粒厂开始遵循李三军建立的“大华模式”——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采用规范的包装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销售体系,所有产品经细致分类统筹调度后集中发往福州、温州等南方市场,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产销网络。
战略转型:
从技术创新到引领行业
行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行业规模扩大,部分厂家为追逐利润,忽视原料筛选与工艺提升,导致连锁污染问题日益显现。面对乱象,李三军始终坚守“绝不为眼前利益出卖未来”的底线,积极寻求产业升级的破局之路。
恰逢程控电话普催生地下电缆穿线管巨大需求,一位生产梅花管的朋友打听能否生产可以使塑料管材增强增硬的颗粒,这一市场诉求与李三军正在研读的《塑料填充改性》一书中的技术方向不谋而合。基于此,李三军果断带领企业转向塑料功能性母料领域,以技术创新开启一条兼具环保价值与市场前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但万事开头难,李三军所走的是一条当时无迹可循之路,连生产设备都无处可购。
此后一年间,他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攻坚,从设备组装到配方调试,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为争取时间,他经常裹着大衣睡在车间,在机器轰鸣声中短暂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李三军带领团队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完成设备改造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他所研发的塑料改性母料,通过对废旧塑料进行高科技再造,赋予其全新性能,不仅属于国家战略性新材料领域,更肩负着资源循环再生的绿色使命。“即便到今天,这项技术依然处于行业前沿。”李三军自豪地说。
品质与创新是企业立足之本,而把握市场需求则是制胜之道。为此,李三军制定了“新产品+新市场”双轮驱动战略,成功研发出高端流延膜专用除水材料。以婴儿纸尿裤为例,这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检测极为严格,而其产品既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也能通过发达国家检测标准。
多年来,李三军和团队深耕塑料的除水、除味关键技术,带领团队研发出集化学与物理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除味剂,广泛应用于PE、PP、ABS等多种再生塑料的净化处理。同时,历经四年时间,与山东大学张晨、曾凡太二位老师密切合作,开发出塑料气味检测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他而言,追求的是让塑料与人类在这颗星球上更友好地共存。
布局全球:
从“山东好品”到“世界认可”
济南大华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一方,成功实现了从“山东好品”到“世界认可”的跨越。2011年,当同行还在国内市场竞争时,为扩大规模和节省成本,李三军毅然在泰国佛统府落子建厂,一举拿下当地60%的市场份额。
随着全球多个生产销售基地布局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海内外协同发展的产销网络体系。在自动化环保车间里,高效的双阶机生产线昼夜不息,每天几十吨功能母料从这里出发,跨越山海,抵达全国各地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塑料制品加工车间,用于衣服、餐具、容器、护理垫以及家电和汽车部件等,最终走进千家万户。
从系列除水母料到环保除味母料,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历经千锤百炼。由大华主导制定的塑料除水母料标准,如今已成为行业国际通用规范。2023年自主研发的ABS助能母粒,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超300亿度,为家电、汽车等行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这个数字背后,是大华人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生动实践。
深耕高分子辅料领域数十载,济南大华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成为中国塑料改性专委会理事单位,连续十年的ISO9001认证,25个国家的商标布局,双项国家级认证的获得,这些不仅是墙上的荣誉,更是刻在企业基因里的品质追求。
面向未来,济南大华将继续深耕细分领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布局,突破高端市场。以更精准的服务和更优质的产品,为全球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站在新的起点,李三军和他的企业都时刻保持着创业时的热忱。这家从齐鲁大地走向世界的企业,正以匠人之心,编织着全球梦想。
下一篇:“边陲末梢”蝶变“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