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道真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道真自治县三桥镇菇农采收香菇。
三桥公路。
道真自治县洛龙镇大塘村新貌。
李杰
“十四五”期间,遵义市道真自治县这个黔北边陲小县以“小县大作为”的魄力,紧扣“一县四地”发展定位,全县人民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实现了从“边陲末梢”到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的历史性蝶变。五年间,道真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80.06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07.08亿元;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07亿元增长至5.17亿元,年均增长1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至41770元、16657元。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道真人民用汗水浇灌出的“交通破局、产业兴县、文化活县、民生暖县”的生动实践。
交通破局 天堑变通途 打通发展动脉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地处武陵山区的道真自治县而言,交通曾是最大的发展瓶颈。过去,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产品运不出去,客商不愿进来。如今,沿着新修通的S27武道高速公路飞驰,昔日“边陲末梢”已融入成渝“一小时经济圈”。
“十四五”时期,道真自治县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73.5亿元。2025年,S27武道高速公路(道真段)建成通车,全长38.28公里,完成投资65.74亿元。同时,G653道真自治县玉溪经大路至杜家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全长36.143公里,完成投资5.34亿元。随着武道高速的全线贯通,道真融入成渝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如今,道真到重庆主城区之一的南川区车程仅需40分钟,真正实现了“黔渝通衢”。
在道真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朱俊杰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崭新的交通规划图。他指着图上纵横交错的线路说:“五年来,我们不仅建成了高速大通道,还投入超2亿元提升农村公路网,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从‘十三五’的32.3%大幅提升至‘十四五’的72.7%。”
在隆兴镇永红村,村民韩小宇开着新买的货车,将自家种植的辣椒运往重庆市场。“以前到重庆要颠簸四五个小时,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辣椒更新鲜,价格也卖得更好。”韩小宇说。
交通的突围为道真自治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据道真自治县交通运输局报告显示,当前道真正积极争取实施G653卡门至玉溪公路项目,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结构,加快促进沿线旅游、产业发展。同时,道真正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兴县 做强特色产业 培育增长新引擎
在道真自治县上玉工业园区的贵州顺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地生产汽车线束。该公司负责人夏正荣介绍:“2021年公司从重庆搬迁到道真,看中的就是这里毗邻成渝的区位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支持。目前,我们为长安、福特等汽车制造企业供货,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4000万元。”
上玉工业园区是道真工业强县战略的核心载体。园区成立于2011年,2025年1月经省政府批复成立贵州道真经济开发区。园区报告显示,现有入园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从业人员4700余人。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速24.91%。园区科学布局“一区三园”,规划总面积569.39公顷,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健康医药、有色金属等产业。
五年来,道真自治县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基本形成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其他休闲食品为辅的产业体系,贵旺食用菌农业现代化、海洪食品和小玩顾食品等项目建成投产。能矿工业初具雏形,年产120万吨新民铝土矿矿山项目露天一期、真页1井组等能矿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释放页岩气日产能达25万立方米。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家,规模工业总产值11.46亿元。
农业特色产业同样成果显著。食用菌年种植规模突破1.9亿棒,产量9.1万吨,产值7.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42.8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5.18亿元,年均增长4%。在旧城镇旧城社区食用菌基地,种植大户赵爱明说:“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我们的香菇直接销往重庆、成都的大型超市,供不应求。”
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道真自治县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引进重庆客商建设云栖湖国际康养度假区,道真大峡谷漂流、凌霄河漂流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五年来,道真累计接待游客1423.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1.82亿元。在大磏镇文家坝村,每到夏季,村民庞先强开办的农家乐生意红火:“周末来的重庆客人特别多,他们喜欢我们的仡佬族特色菜和清新空气。”
据道真自治县“十四五”发展基础成效报告显示,道真与重庆南川、武隆、彭水等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累计引进成渝地区项目74个,全县新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工业经济实现破题发展,真正跳出了遵义市末位经济洼地。
文化活县 文旅深度融合 带动群众增收
每逢节假日,中国傩城景区内人头攒动,仡佬族傩戏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来自重庆的游客骆超说:“这里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傩戏表演让人震撼,是不虚此行的体验。”
道真自治县素有“仡佬故土”之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十四五”期间,道真深入挖掘仡佬文化、尹珍文化、傩文化等资源,先后举办仡佬傩文化艺术节、仡佬族吃新祭竹大典等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据道真自治县“十四五”发展基础成效报告显示,道真以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为抓手,推动石门天乡创建省级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建成红关垭森林公园、十二盆山地公园等康养旅游综合体,创建森林康养基地6个、森林小镇2个、森林村寨4个,“全域森林康养城市”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在道真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年过七旬的国家级傩戏传承人杨朝忠每天都会在傩戏传习所教授年轻人傩戏表演。“以前担心傩戏失传,现在政府重视民族文化传承,还把它和旅游结合起来,学习傩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杨朝忠老人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道真自治县还创新“体育+”模式,持续举办“道真城BA”篮球邀请赛、大峡谷漂流黔渝划跑赛等体育赛事,推动全民健身与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据道真自治县教体局报告显示,全县建成贵州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体育旅游示范村寨1个,9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道真紧紧围绕赛事进景区、进商圈、进社区,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体育文旅商贸融合发展。
文化活县不仅提升了道真的知名度,更带动了群众增收。在洛龙镇大塘村,村民依托乡村旅游开办民宿、销售农特产品,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超50%。大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杨秀莲说:“‘文化+旅游’让我们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民生暖县 共建共享 提升百姓幸福感
清晨,道真自治县第四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晨跑。该校校长刘应介绍:“学校是‘十四五’期间新建的,设施齐全,解决了周边孩子上学远的问题。”道真自治县教体局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县投入教育建设资金近2.68亿元,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127个,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9.84万平方米。2024年,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3.8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2.1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14%,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在医疗卫生领域,道真也实现长足进步。据道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报告显示,全县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07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技人员9.09人。医共体建设持续深入,以县人民医院为总医院,构建“1+2+3+12+N”的县域医共体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在尹珍街道林达阳光新城小区,从山区搬迁进城的居民韩雨说:“以前住土房,现在住楼房,小区环境好,交通方便,生活品质大大提升。”据道真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完成背街小巷整治改造项目38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扎实推进,累计建设商品住宅93.8万平方米。
民生底线牢牢兜实。道真自治县深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六大专项行动”和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县城镇新增就业约1.3万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100%、97.7%。“一老一幼”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建成养老床位850张,新开办托幼机构6家。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据道真自治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报告显示,全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2025年,道真获得国际“自然城市”称号,森林覆盖率持续巩固在61.58%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8%左右。
在玉溪广场,傍晚时分市民们在此散步、健身。退休教师任正宇说:“这几年道真变化太大了,路宽了,楼高了,公园多了,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感实实在在提升了。”
“十四五”收官之际,道真自治县正谋划“十五五”发展新蓝图。道真自治县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奋力打造黔渝合作创新示范县。这个曾经的“边陲末梢”,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朝着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的目标稳步迈进。
(本版资料图片由道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