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素日青禾民宿管家陈群容正和同事一起整理客房。(赤水丹霞旅游区供图)杨柳
清晨的赤水河薄雾氤氲,河畔的素日青禾悬崖瀑布野奢酒店里,管家陈群容正忙着整理客房。“走路几分钟就能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这位遵义市赤水市丙安镇村民的笑容里,藏着家门口就业的踏实与满足。
如今的丙安,红色古镇与民宿小镇的双重身份,让这座千年盐埠焕发别样生机。
民宿集群激活旅游新生态
丙安古镇,这座镌刻着红军四渡赤水历史的红色地标,古寨门、古民居、古街讲述着盐埠繁华的过往,也见证着当下的华丽转身。
“以前游客来了看一眼就走,现在不少人冲着住民宿来丙安。”丙安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穆坤平介绍,“十四五”伊始,丙安镇立足丹霞地貌、瀑布竹海等世界级旅游资源,确立“民宿之乡”发展定位,以开放包容的招商思路吸引优质企业落户。现已有“大顺店”“木雅居”等34间精品民宿,“匠庐・雅路古”“素日青禾”等高端民宿还成为网红地标,让这座红色小镇多了张“诗意栖居”的新名片。
嵌入侏罗纪丹霞崖壁的“匠庐・雅路古”高端民宿,是全国首家洞穴瀑布民宿,开业一年营业收入便突破1000万元,24名本地村民在此实现年均4万元增收。耗时5年打造的“素日青禾”,将30米高悬崖、天然瀑布与岩洞奇观融为一体,全景落地窗引竹海入房,户外泡池映着丹霞流云,让近30名周边群众在此就业。酒店每日采购的本地鸡鱼果蔬,让农户“菜园子”直通游客餐桌。这些民宿通过“场景+住宿+多业态”的融合载体——悬崖瑜伽、瀑布品茗等体验项目,推动丙安旅游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依托赤水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契机,丙安镇串联赤水大瀑布、四洞沟等核心景点,形成景区环线,并联动元厚、大同红色资源构建红色环线,双环融合让民宿集群更具吸引力。“十四五”末,丙安镇年均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500万元,半数集镇人口吃上旅游饭,民宿产业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文化传承厚植发展底蕴
“参保了,大病小病都有保障,大家心里不慌。”冬日赤水河畔丙安古镇的茶馆里,退休干部马国友正用方言向村民宣讲医保政策。
马国友不仅宣讲医保政策、反诈知识,更义务传播红色历史,成为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基层宣讲名片”,让党的方针政策在“摆龙门阵”中浸润人心。
2023年,丙安镇古景社区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丙安镇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原则,深挖红色底蕴:梳理出4个红色故事,挖掘红军战斗遗址1处,修缮5座红军烈士墓,打造特色党性教育基地;对红一军团陈列馆、红二师驻地进行提档升级,新增红军长征体验步道,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联合赤水市委党校开发了《从红军长征在丙安看令行禁止》《红色丙安赋》等系列党课,让这里成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课堂。
为了让红色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丙安镇推行“一体两翼”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四题治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借助“文明实践・乡帮会”弘扬邻里互助新风。红色基因融入治理血脉,让这座古镇既有历史厚度,更有人情温度。
集体经济的富民实践
在丙安镇艾华村集体经济切片厂内,工人正用钩子将一捆捆翠竹拖到进料槽内,通过切片机将翠竹加工成一寸长的竹片。随后,一辆辆满载竹纸原料的货车从厂区缓缓驶出,运往赤天化纸浆厂,再加工成各类纸品。
“集体经济切片厂的成立,让竹原料价格从每吨450元左右上涨到了每吨530元,不仅收购价格更高,且合作社盈利的30%还会返还竹农,年终有分红,让周边很多竹农都愿意把竹子运到我们这里来。”艾华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晓林说。
“十四五”期间,丙安镇立足“靠山靠林”优势,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竹资源,让闲置山林变成“绿色银行”。合作社化身成包工头,垫付收购款解决竹农的销售难题,并通过统一加工销售,打通产业链条。仅艾华村切片厂就累计收购竹原料近6万吨,带动群众增收近3000万元。如今,丙安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从2020年的400余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200余万元,比“十三五”末增长200%,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上一篇:技能筑梦点亮成才之路
下一篇:政治如何塑造全球时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