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 王路明 摄李政林
“十四五”期间,遵义市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以基础建设强根基、以内涵发展提质量、以服务社会显担当,不仅成长为贵州省优质中职学校、东西部协作示范校,更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写着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硬核投入强根基
2020年以前,习水职校在编教师仅有100余人,专业陈旧、设施落后,学生实操机会寥寥……习水县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近1.2亿元,用于新建教学楼、实训楼,并改建专业实训室26间、现代化实训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实训设备总值突破3500万元。
该校酿酒工艺实训室内,发酵罐整齐排列,学生们像专业技师一样监测着酒醅的温度与湿度;焊接实训中心里,学生们手持焊枪,精准完成每一道焊缝……
“这些设备和4S店里的一模一样,学生上课就是‘上岗实训’,专业前景好,学生们都愿意来。”在习水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训室,该专业教师袁望指着崭新的设备介绍,今年原本计划只招3个班,结果报名太火爆,硬生生开了6个班。
五年来,习水职校师资队伍的蜕变同样令人瞩目。该校通过派教师外出取经和与企业共建培养培训基地等方式,构建了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教师有280多人,硕士研究生的身影出现在了讲台,“双师型”教师比例从44%跃升至68%。
内涵发展提质效
“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这句话,习水职校党总支书记罗永杰常跟师生们讲。而五年前,这句话对习水职校来说,更像一个“踮脚也难够到的愿景”。
如今,走进该校荣誉室,一排排奖牌、证书格外耀眼。这五年,习水职校师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奖项超800项。
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深耕细作。“职业教育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习水职校副校长罗应平介绍,近年来,该校因地制宜将18个专业精简为12个,淘汰了与市场脱节的旧专业,新增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4个“热门专业”,构建起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乡村振兴3个特色专业群,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课程设置更贴近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
课堂上,变化同样看得见。实训课占比大幅提升,“做中学、学中做”成了常态。该校2019级学生李永就是在实训中成长起来的典型。2022年,他凭借在贵州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中夺得的金牌,不仅获得升入更高院校深造的资格,毕业后更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升学与就业“双轮驱动”,让学生成才之路更加宽广。五年来,习水职校所有专业均开展了“3+2”中高职贯通培养,部分还开展“3+4”中本贯通培养。“十四五”期间,该校分类考试上线率超80%,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就业率分别稳定在80%、98%以上。
服务社会显担当
除了在校内培育技能人才,习水职校更将职业教育的价值延伸到校园之外,用专业所长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
五年来,该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年均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培训2000多人次,帮助300余人拿到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习水职校还立足县域、辐射周边,将“服务圈”不断扩大。该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8000多人次,电大工作站转型升级为习水开放教育学院,搭建起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平台。
同时,该校与县内13家企业共建15个实习实训基地,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并将校企合作延伸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精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学校还为16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毛乌素“沙地之花”的绿色情缘
下一篇:红色古镇又“红”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