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系统谋划布局“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本报今起开设“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专栏,报道我市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生动实践。
初冬的湟中,寒风轻拂,却涌动着融融暖意。海拔2600米的苏尔吉村,田间蔬菜褪去青翠,菊田完成收储,村文化广场上也热闹非凡。几十条板凳围成一圈,村“两委”班子成员手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文件汇编,逐字逐句为村民解读。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勾画批注,成为这个初冬最温暖的“学习印记”。
“全会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每一条都说到咱心坎里了!”村党支部书记苏宝明话音刚落,种植大户胡秉录便举起记满政策要点的笔记本:“咱扎根土地的农民,最盼好政策!如今蔬菜有保鲜库、育苗有智能大棚,菊花产业也打开销路,跟着政策干,日子肯定更红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冬季蔬菜储存技术聊到明年菊花种植规划,从村级服务中心改造谈到乡村旅游升级。滚烫的话语驱散寒意,全会精神在你问我答、交流探讨中入脑入心。这场围坐学习从午后持续到暮色初临,绘就了初冬最动人的基层学习图景。
党建引领强根基,产业振兴添动能
苏尔吉村深知,建强基层“主心骨”是落实全会精神的关键。村“两委”严格落实每周例会、每月支委会、每季度党员大会制度,通过党员教育共享课程、观摩学习等方式提升履职能力。62名党员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中冲锋在前、担当表率。
依托“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注册“苏尔吉牌”商标,建成12间保鲜库、2000吨交易大棚和智能育苗大棚。2200亩(1亩≈0.0667公顷)露地蔬菜年产超1500吨,年收益超600万元,为脱贫户提供就业2300余人次。党员带头试种的2亩南农皇菊喜获成功,从采摘烘干到包装售卖全程吸纳村民参与,1000多罐产品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并注册“雪域圣菊”商标;2025年扩大菊花种植面积至7亩,试种菊芋150公斤。同时,苏尔吉村立足旅游发展需求,从农科院引进8个观赏菊品种,共计8000余株,在闲置育苗大棚进行规模化种植,有效盘活育苗大棚资源,既解决了大棚闲置问题,又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出租游客中心、露营地等集体资产,累计增收1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活力持续增强。此外,以共和镇蔬菜联盟中心党委为纽带,流转土地1.2万亩,带动沿线13个村抱团发展高效蔬菜产业,现代高原农业示范区雏形初现。
制度创新破难题,和美乡村展新颜
苏尔吉村探索“五权两公开”工作法,明确党支部领导权、村民会议决策权等权责边界,让村级事务阳光透明;总结推进“五抓五促五提升”工作法,凝聚党群强大合力。
2017年以来,2400余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根。其中,1637万元用于村道路、墙体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160万元用于巩固提升育苗基地、购置加工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13.72万元服务中心改造项目让便民服务更贴心。依托党史馆、民俗文化馆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四届“农民丰收节”“暖锅美食节”让这个高原村落声名远扬。苏尔吉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等30项荣誉,2021年跻身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
数据见证成长,实干书写答卷
2023年,村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17298元,2024年跃升至19275元,2025年达19994元;村集体经济从2024年的8.84万元,预计2025年突破12万元……一串串攀升的数字,是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是苏尔吉村人用双手绘就的乡村振兴答卷。
初冬的苏尔吉村,寒意渐浓,乡村振兴的热潮正澎湃。从田间地头的产业升级到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从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到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全会精神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这座高原村落,正以党建为魂、产业为脉、制度为基,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昂首阔步,书写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