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聊聊咱的城市⑥·专家点评】
噪声污染问题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喧嚣吵闹的世界。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几乎成为全球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589.5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约419.7万件,占71.2%,经营场所噪声、广场舞噪声、家庭装修噪声、邻里噪声等典型社会生活噪声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烦恼”。
近年来,噪声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成为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焦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文件,构建了中国噪声污染治理体系。宁静小区建设活动,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一项噪声污染防治举措。当前,全国已建成2000多个宁静小区,覆盖全国多地。宁静小区建设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也为全球噪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不过,宁静小区的建设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覆盖范围问题。宁静小区建设虽能显著提升居住品质,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宁静小区建设应当秉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点带面,不断推广。建设布局较好、低密度和入住率较低的小区可以参与,但是创建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人口众多、密集度较高、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较重的区域。在国家总体框架下,各地应充分考虑经济水平、生活方式等差异,可考虑分级分类,按照符合当地群众实际需求的标准来建设。各地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宁静区域范围,开展宁静工厂、宁静街道等“宁静细胞”的建设工作。总之,宁静小区的建设应尽量全覆盖,成果应惠及大多数老百姓。
二是声环境质量的问题。宁静小区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小区内“安静区”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应维护小区生活区域的安静氛围,划分独立安静片区;另一方面,应打造开放空间的“安静区”,达到舒缓身心、减轻噪声暴露影响等目的。当然,对于一些声级较高的小区也可通过噪声控制工程措施来完成“安静区”的建设。在“安静区”内,既要控制相关噪声源对区域的影响,又要规范区域内居民的行为规范,禁止大声喧哗和高噪声的娱乐活动。还应引导小区居民自觉维护“安静区”的宁静价值,强化生态保护,控制人为噪声,可恢复动物声学交流环境,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管理制度的问题。构建完善小区噪声管理体系,是宁静小区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建设,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指导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业主等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宁静小区创建中应积极落实这一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建立居民协调制度,同时指导业主委员会、物业人员以及居民制定管理规约,约定本小区的噪声污染防治要求,由居民共同遵守,并加强与周边商户的沟通协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小区噪声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噪声问题的处置能力,理顺噪声问题的反馈程序,构建以小区为中心的噪声问题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应制定完善噪声管理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力争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噪声问题。
四是居民参与的问题。宁静小区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鼓励居民自我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小区的噪声治理积极性。譬如,举办噪声防治相关的居民对话,听取对于噪声防治的意见建议,强化透明沟通;设立噪声治理公示栏或线上平台等方式,公开投诉处理进度,增强居民信任;建立“噪声调解小组”,及时化解噪声投诉矛盾;举办“宁静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社区典范;组织志愿服务,鼓励居民参与噪声监督和环境保护,以榜样带动社区形成宁静文明风尚,形成正向激励;培养居民生活细节中自我降噪意识,如铺设桌椅脚垫、安装房门隔振垫、避免夜间穿硬底鞋走动等,自觉减少噪声排放。通过上述方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噪声意识,促进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型,主动减少噪声排放行为。
宁静小区不仅是对噪声的物理隔绝,更是对安宁和谐社区的重新定义。中国正以多元路径探索社会生活噪声治理的“最优解”,唯有各方精诚合作“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将静享生活从愿景变为现实。
(作者:户文成,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山东滨州:彩线织就“致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