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编织机与缝纫机走线声交织回响,各色安全带、安全绳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着编织、缝纫、装配……初冬时节,走进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梨行宋村绳网编织共富工坊,目之所及,一派繁忙景象。
“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时间还比较自由,在这里工作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宋春萍一边缝制安全带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像宋春萍这样的从事绳网加工的人员,在惠民县已超过10万人。
绳网产业是惠民县的特色产业,“大街小巷绳车响,家家户户开工厂”的景象随处可见。目前,该县已拥有7150余户绳网加工户、4257家绳网企业,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研发设计、成品加工、市场销售、应用服务于一体的集群体系,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绳网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绳网产业成为当地兴产富民的特色主导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滨州市围绕“兴产业、带就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集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富民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
走进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河东李家村,家家户户的院落里,彩色渔网如一道道彩虹挂满墙头,织网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裁剪、编织、打包。村道上,满载渔网的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将这些“致富网”发往全国各地。
“为壮大这一特色产业,我们积极打造集生产加工、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等功能于一体的渔网产业示范基地,构建起‘基地+电商+物流’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产业升级搭建了坚实平台。”大高镇党委书记崔金岭告诉记者,通过实施“三链领航·红网致富”党建工程,实行“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推动家庭作坊向小微企业集群转型,昔日零散的家庭车间逐步整合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经济主体。
当地民营经济在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省级“织富工”劳务品牌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纷纷回乡投身直播带货,从渔网种类、品质到撒网技术,全程细致讲解。“老铁们,看这款彩色手抛网,出海拍照绝对出片!”80后主播小周正在直播间展示最新设计的网红渔网。好产品加上好服务,使得订单供不应求,实现了渔网产业“卖全国、卖全球”。
“以前我们就是个编网的手艺人,哪想过这些网能卖到全世界啊。”沾化区超卓丝网经销店店主李志国感慨道,“现在好啦,机器加上老手艺,速度更快了,花样也新了,订单也越来越多了。”目前,河东李家村每月组织电商技能培训,累计带动周边地市群众3万余人就业,渔网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从传统手艺到现代产业,从家庭作坊到跨境电商,河东李家村的渔网产业是沾化特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这里年产渔网价值突破3亿元,其中传统手抛网单品更是占据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渔网产业第一村”。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张张渔网,正织就出一条“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富民之路。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李志臣)
下一篇:“宁静小区”不仅仅是隔绝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