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明 费成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以体育人”的具体体现。学校要准确把握体育育人规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体育课程向“体德共育”深化转型,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并非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系统挖掘体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历史维度看,体育始终承载着育人使命。中国古代“六艺”教育中的“射”“御”不仅强调技能掌握,而且注重礼仪修养和人格塑造。近代,“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思想,揭示了体育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深刻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从理论维度看,体育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各类体育活动都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其中自然融入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规则意识、意志品质、拼搏精神和团结协作等要素,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厚的教育素材。从实践维度看,体育以其特有的实践性、体验性和感染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学生在走、跑、跳、投等身体实践中不仅锻炼了体魄,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认知、人格塑造和价值认同。这种“寓德于体、体德融合”的教育模式,对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系统化推进、实效性提升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要着力构建“三维融合”的内容体系。首先,推动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在运动技术教学中有机融入体育精神和思政元素,如在武术教学中阐释“止戈为武”的哲学内涵,在球类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体育精神,在田径教学中弘扬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这种融合既要注重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精髓,也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性转化。其次,要促进体育课堂内外有效衔接。将课程思政延伸至体育课后服务、训练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通过组织升旗仪式、赛前宣誓、榜样学习等仪式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体育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再次,要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数智化平台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开发微课、虚拟仿真等新型教学项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新格局。
创新“体验—反思—内化”的教学模式也至关重要。情境体验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比赛等方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切身感悟体育精神和思政内涵;问题导向式讨论围绕国内外体坛热点事件组织专题研讨,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明辨是非;反思实践式学习通过建立运动日志、成长档案等工具,帮助学生将运动体验升华为价值认知和文化自信。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完善多元协同的保障机制是重要基础。在师资建设方面,应建立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同教研机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教学竞赛,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评价体系方面,要构建涵盖技能掌握、习惯养成、品格塑造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机制,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各学段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核心指标。在资源整合方面,要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建设一批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基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观摩赛事、专家讲座等丰富形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生态。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教科研政策咨询项目:“双减”背景下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发展样态与质量保障研究(编号:JKZ24003)成果;2024年度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重点项目:新时代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索(编号:2024jyxm046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