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作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支柱型学院,始终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深耕煤化工学科优势领域,精准对标“五个到位”核心要求,凝练形成“传红色基因、育强国人才,为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化工智慧”的党建工作主线,在党建引领学科发展、育人赋能战略需求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彰显了新时代高校工科院系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系统观念 构建工作体系
学院创新运用“工艺优化、过程强化、定向催化、聚合催化、协同催化、高效转化”六大工作法,以系统思维纵深推进“政治领航、凝心聚力、思政提质、固本强基、双融双促、示范引领”六大党建工程,精心构建起内涵丰富、协同高效的“12345”立体化“大党建”格局。
学院坚持“1”个核心引领,始终将党的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以鲜明政治性筑牢发展根基;聚焦“2”大核心任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双一流”学科建设主责主业,以清晰导向性锚定发展坐标;联动“3”支骨干力量,充分激活统战成员、工会组织、团学队伍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强劲能动性凝聚发展合力;整合“4”方协同资源,主动对接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搭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资源平台,以持续创新性注入发展动能。学院锚定“5”个一流目标,以党建引领一流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以党建驱动一流科研创新,组建党员攻关突击队,奋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以党建锻造一流师资队伍,强化政治吸纳与事业激励,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以党建助推一流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大局;以党建浸润一流文化传承,弘扬以“栾茀精神”为代表,具有鲜明化工气质的红色文化,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切实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坚持创品提质 注重育人实效
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与育人需求,创新提出“化工+1℃”党建品牌理念,构建梯度化育人体系,形成党建与业务“双强一度、互融深促”的良性发展态势。对群众实施“0℃+1℃”破冰启蒙,以精准化思想引导与情感化价值感召破除认知壁垒、凝聚思想共识;对党员深化“37℃+1℃”激情燃烧,以常态化理论学习与沉浸式实践锻炼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对全院党建生态聚力“99℃+1℃”沸点营造,以先锋标杆引领与正向激励赋能树牢典型、激发全员奋进活力。
学院入选山西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党建案例入选山西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案例;党建品牌入选全国能源类学院优秀工作案例;志愿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先后入选团中央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专项活动。
坚持实践锻炼 夯实战斗堡垒
学院坚持将实践作为锤炼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主战场”,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亮度、有广度、有厚度”的“六有”党支部。
学院以“有高度”的政治实践筑牢方向之基,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引导党员师生在理论武装的实践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有深度”的组织生活实践规范运行之要,深化“党建+”融合理念,创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在规范与创新的实践中提升组织生活质效;以“有温度”的服务实践凝聚民心之力,聚焦师生急难愁盼与学科发展难题精准发力,在办实事、解民忧的实践中增强组织凝聚力;以“有亮度”的品牌实践树立标杆之范,培育“双创”项目与特色品牌,在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实践中放大组织影响力;以“有广度”的共建实践拓展发展之路,开展互联共学,在协同合作的实践中提升资源整合力;以“有厚度”的研究实践赋能发展之效,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备课、科研攻关,让基层党支部成为推动教学科研创新的坚强堡垒。
学院荣获“山西省工人先锋号”“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相关工作成效与党员典型事迹被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 争创一流业绩
学院紧扣“融合”关键、聚焦“效能”突破,将“党建+”作为贯通党建工作与中心业务的核心纽带,以党建“红”引领发展“兴”。
近5年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估实现新跃升,连续2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学科ESI排名稳步攀升,趋近全球前千分之一。新增国家级人才5名、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出版高质量教材6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实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大赛金奖突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1项、重点项目13项,10余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主持完成国家标准1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学院党委将持续锚定“12345”立体化“大党建”格局,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各项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全球学子向往的化工求学梦想之地、各国能源化工学者引以为荣的执教殿堂和学术成果照亮世界煤基资源领域前行的灯塔,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打造顶尖化工学院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贡献更为磅礴的化工力量。
(张琤 吴旭 李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