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十五五”我所思·我所盼】
每天,坐在清华园的实验室里,听着仪器发出的嗡鸣声,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我的心中总是涌动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豪情。
2011年,我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将研究方向锁定在锂电池等新能源材料领域。这一选择背后,是出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判断,更源自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国情的深切体认。
十几年前的北京,雾霾频扰,燃油车尾气是重要污染源之一。我带领团队承担起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任务,突破关键难题,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现在,看着满大街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我感到由衷欣慰。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十五五”规划建议描绘出一幅绿色发展的壮丽图景。
展望“十五五”,我盼望我们的基础研究具备更强的原创性与前瞻性,实现根本突破。基础研究只有“走在前面”,将来才能“用在关键”。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既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展望“十五五”,我期待我国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让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实现持续引领。
面对未来,我和团队也设定了科研新目标:继续深耕锂键化学基础研究,攻关高能量密度、本征安全的电池体系。我相信,基础研究的“深”加上产业应用的“广”,再乘以人工智能的“速”,为祖国未来“储能”,为绿色梦想“蓄力”!
(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