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其难哉
创始人
2025-11-24 03:36:39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知音”是中国诗学常用的学术话语,也是一个极富民族特性的文化符号。“知音”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声成文,谓之音”,“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知音”本指通晓音律、懂得乐调,后转化为儒家礼乐思想的重要内容,引申为知人、知文、知遇等。作为表情艺术,音乐能感发人的意志,启发人的情感,有良好修养的人才能知音、知礼、知政,领悟中国文化中的礼乐精神。

  “知音”与中国古琴文化关系密切。桓谭《新论·琴道》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中国古琴内蕴了天地法则,承载了社会律令,是圣人教化天下、君子自律自省的重要工具。孔子过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笑之”。季札出使鲁国,“观乐以观政”。“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古代君子不仅要熟练琴瑟,辨析音律,还要知晓礼仪,见微知著,体察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天地人合为一体。历久弥新的《高山》《流水》《饮马长城窟》《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古琴名曲,无不和心声、合时势,是人与天地自然、社会生活、文化历史之间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古人云:“嘤嘤其鸣,求其友声。”(《小雅·伐木》)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到“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的人生感叹;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到“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人生际遇;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选择,历朝历代的“感士不遇赋”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遂使怀才不遇、知音难遇转化为中国古典诗学的创作母题,成为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传统。杜甫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欧阳修说:“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玉楼春》)苏轼说:“知音古难合。”(《题文与可墨竹》)曹雪芹的《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仍掩不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知音感伤。大诗人尚且如此,何况一般文人。历史上周文王与姜子牙、刘备与诸葛亮,嵇康与阮籍、白居易与元稹、苏轼与黄庭坚等都是恰逢其时的相遇知音。而贾谊的《吊屈原赋》、向秀的《思旧赋》、王粲的《思友赋》、江淹的《伤友人赋》等则是情感共鸣的不遇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当知音难得、知遇难遇成为历史常态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便成为多数人的一生梦想。

  曹丕“痛知音之难遇”(《与吴质书》),刘勰感叹“音实难知,知实难逢”。“文人相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以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典论·论文》)的偏见妨碍了对作家作品的正确理解,“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以及“信伪迷真”的不良倾向造成了知音难遇。刘勰有感于“知音其难”,专辟《知音》一篇探索诗学“知音”问题。“知音君子,其垂意焉!”古代文章“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意远。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文心雕龙·宗经》),它们言简意赅但语义丰富,叙事浅近但寓意深远,文章虽旧,若仔细品味,也能感通情感、启发心志。读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也能成为“知音”。但“篇章杂沓,质文交加”,“形器易征”而“文情难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多数人“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再好的作品也可能“深废浅售”,“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读者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高超的阅读技巧,从文本出发,结合社会环境,分析文本的内在结构,“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发掘文本的艺术价值,“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六观法”为文学鉴赏创造了一个可供操作的批评模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刘勰用“知音”理论揭示了文本鉴赏批评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阐述了情感在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核心地位和共鸣机制,构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理论,比西方近代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等理论早了1500年左右。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明清话本普遍流行,说书人常用“知音”拉近与听书人的关系,使“知音”成为民间广为传播的日常话语。罗贯中用《三国演义》虚构了刘关张“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知遇故事,创造了诸葛亮与刘备惺惺相惜的知己故事,将历史故事演绎为生活常识。冯梦龙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表达了“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的生活观念,被称为知音故事传播史上除经传之外最重要的文本,让“知音”走出文人的象牙塔,成为普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

  章学诚发挥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思想,接续刘勰的“知音”理论,创造了“知难”理论,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过程进行深度反思和自我挑战,将“知音”和“知己”问题推向了新高度。“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此知之难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不具夫子之忧而欲知文王之忧,则几乎罔矣。”要想成为“知音”,不仅要“读其书,知其言”,还要“知其所以为言”,前者从文本出发,深入发掘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产生背景,体验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才会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效果。后者强调了鉴赏批评的批判性,读者不仅要准确理解文辞,还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性思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形成个人见解,实现文本的个人化与创造性转化。章学诚“知难”的目的是要达到情感共鸣和自我超越。历史上所谓的“知遇之难”“同道之知难”以及“身后之知难”,本质上都是个人修养的不足和认知能力的欠缺。“情之所以可贵者,相悦以解也。贤者不得达而相与行其志,亦将穷而有与乐其道;不得生而隆遇合于当时,亦将殁而俟知己于后世。”(《知难》)只有“情”能超越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个人认知的局限。“共情”是达到“相知”的捷径,是超越时空的通道,也是对刘勰“知音之难”最细微的解决方案。

  “知音”从最初的“通晓音律”引申为对人、对文的鉴赏批评,中国文化丰富了“知音”的价值内涵,将古人“怀才不遇”的生命体验转化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知音”情结,使之成为中国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学术话语。作为中国诗学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知音”比西方的接受美学、效应美学研究更具文化意义,它以生命为本体,以情感为核心,以诗学为媒介,贯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世界,体现出更深厚更持久的东方文化魅力。

(作者:徐军义,系渭南师范学院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海公布7起化工、烟花爆竹领域... 全省应急管理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牛”路子 “牛”产业 “牛”...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久治县新画卷。本报记者 祁万强 摄 牦牛交易现场。青海天空牧场生物科技有限...
“青海家宴”首入杭州 浙青协作... 本报杭州讯 (记者 李庆玲) 11月23日,2025浙江农业博览会特色活动——“青海家宴”饗在杭州推...
淘宝卖家骂人掌柜胡公子骂人的话...   很多人好奇了,到底什么样的“骂”能够得到如此厚爱,值得网友只求一“骂”,而且得骂后还要久久回味?...
骂人的对联文言 关于骂人的对联...  胡老先生姓胡,名来,字狗子,妻胡曹氏,生三子。  长子名曰无赖,横肉一脸,草包肚凸鼓,以小丑说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