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郁言债市
摘 要
11月中上旬,四季度第一批基本面落地,尽管数据难言乐观,但央行对进一步实施“宽货币”的态度仍偏谨慎。“弱现实”与“货币慢发力”之间,市场选择定价后者,债市博弈降息的热情相应下降,10年国债收益率暂未脱离1.80%的中枢水平。
►为什么涨不动
缺乏增量资金以及成交结构改变或是两个重要因素。增量资金维度,三季度以来的存款脱媒过程中,资金主要流向了理财与保险。然而,这两类机构并没有显著增加债券的配置。理财并非利率债的常规买盘,且其债券持仓比例也在逐季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存款类资产的增加;而保险三季度债券投资占比由49.3%下滑至48.5%,12个季度以来首次压降债券仓位,而股票持仓占比相应提升,这意味着保险对于债券配置的刚需也不强。
成交结构方面,10年国债、10年国开债活跃券的单日成交笔数均较10月中下旬成交高点几乎砍半。此外,作为债市行情重要的发动机,公募基金、资管产品当前的交易重心逐渐由利率板块迁移至信用板块,银行与券商反而成为国债与政金债的主要买卖盘,而这些自营类机构往往策略灵活,且注重绝对收益,很难成为单边下行行情的推动力量。
►似乎也很难大跌
其一,从当前的久期水平来看,机构可砸盘的筹码比较有限。对于久期的测算,我们沿用稳定模型(滚动40日窗口)、灵敏模型(滚动15日窗口)的测算结果作为参考,截止11月21日,利率债基久期中枢的测算结果分别为3.48年、3.78年,与10月上旬水平相近,分别位于2025年初以来9.8%、33.1%的分位数,处于偏“风险厌恶”的久期水平,侧面反映这些机构并未进入博弈利率下行的阶段。其二,当前的基本面环境,也并不支持利率进一步上行。
►等待下一个风口
赎回费率新规和降息预期仍然是当前债市的博弈主线。在新规落地以前,市场情绪可能一直偏谨慎,同时由于降息预期的推迟,市场也很难有博弈下行的催化剂,大概率还是以震荡为主,利率上下空间均比较有限。这样的谨慎情绪,也有可能会“耽误”年末的抢跑行情,明显的久期机会,或延期至跨年之后。
因此,从短期视角来看,如果市场没有明显的获利机会,适当减少交易是较好的应对操作,以避免频繁买卖带来的摩擦成本。如果有待配置的需求,建议关注3-5年和5-7年相对保守久期的品种利差机会,因为从近期的机构行为观察,部分银行可能存在资产规模竞赛带来的配置需求,而其目标品种多为中端的骑乘期限。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01
债市低波状态延续
11月24-28日,利率债行情进入超低波状态。长端方面,10年国债活跃券(250016)持稳于1.81%, 30年国债活跃券(2500006)上行至2.16%(+1bp);短端方面,1年国债活跃券(250019)下行至1.40%(-1bp),3年国债活跃券(250015)持稳于1.43%。
本周主要影响事件及因素:
中日地缘矛盾升温,日方迟迟拒绝收回涉华错误言论,周初亚太市场普遍上演避险行情,权益市场调整。
税期资金面超预期收敛,18日R001一度攀升至1.57%,与7天利率倒挂。
20日,关于地产刺激的猜想发酵,市场预期来年政策或通过房贷利率贴息、予以购房者税收优惠等方式,提振地产行业。
债市成交热度明显降温,10年国债活跃券单日成交笔数由10月下旬的1000笔+明显下滑至300笔+,利率债行情相应进入超低波状态。
11月税期周,资金面超预期收敛,不过流动性变化暂未对利率定价产生明显冲击,利率债各期限均未出现明显调整,曲线形态整体维持不变。信用债曲线小幅走陡,波动主要集中在中长端。
同业存单方面,自本月央行超额续作买断式回购,释放足量中长期资金投放后,存单发行价格整体较为稳定,二级定价相应未起波澜,过去一周3个月、6个月、1年期存单到期收益率持稳于1.57%、1.61%、1.64%。
国债方面,各个期限收益率变化幅度普遍不大,1年、7年期收益率下行约1bp,5年、30年期收益率则上行约1bp。国开债变动主要集中在短端,1年期收益率上行1bp,3年期收益率下行1bp,5年及以上收益率几乎没有变化。
信用债方面,普信债中长端利率小幅上行,隐含AA+城投债中,3年、5年期收益率均上行1bp;二永债则是小幅调整的品种,AAA-二级资本债中,1年、3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1bp、1bp、2bp。
下周(11月24-28日)债市关注点:
MLF续作情况,11月到期规模为9000亿元(24日)
10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27日)
跨月期间资金面情况
02
为何债市超低波
11月中上旬,四季度第一批基本面落地,尽管数据难言乐观,但央行对进一步实施“宽货币”的态度仍偏谨慎。“弱现实”与“货币慢发力”之间,市场选择定价后者,债市博弈降息的热情相应下降。
定位当前的债市状态,我们更倾向于将此阶段归为震荡期,而非下跌期。尽管过去一周“股债双熊”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但从利率实际表现来看,债市经历连续一周的“下跌”行情后,累计跌幅其实并不显著,10年国债活跃券收于1.81%,与11月初的水平无异,且暂未脱离1.80%的中枢水平。
为什么债市涨不动?缺乏增量资金以及成交结构改变或是两个重要因素。增量资金维度,由于目前部分机构10-11月数据暂未出炉,我们暂且借助三季度数据作为参考。债市三大主流非银机构之中,理财(理财业季报口径)、债基(基金业协会口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口径)三季度规模增幅分别为1.43、-0.08、1.23万亿元。存款脱媒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流向了理财与保险。然而,这两类机构并没有显著增加债券的配置,理财并非利率债的常规买盘,且其债券持仓比例也在逐季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存款类资产的增加;而保险三季度债券投资占比,由49.3%下滑至48.5%,12个季度以来首次压降债券仓位,而股票持仓占比相应提升,由8.8%升至10.0%,这意味着保险对于债券配置的刚需也不强。
成交结构方面,在利率债关键品种中,除了近期上演换券行情的30年国债以外,10年国债、10年国开债活跃券的单日成交笔数分别降至300-400、1000-1500笔,均较10月中下旬成交高点几乎砍半。此外,作为债市行情重要的发动机,公募基金、资管产品当前的交易重心逐渐由利率板块迁移至信用板块,如11月以来基金累计净买入1070亿元信用债,却仅净买入33亿元利率债。银行与券商反而成为国债与政金债的主要买卖盘,而这些自营类机构往往策略灵活,且注重绝对收益,很难成为单边下行行情的推动力量。
缺乏有效增量资金,且利率债成交结构“变形”,尽管权益资产表现不佳,债市也难以形成实质的上涨合力。21日的行情便是典型,国内重要股指跌幅普遍在2.0%以上,债市却不涨反跌。背后原因一方面或与经典的“固收+赎回”相关,即部分固收+产品需要通过卖债换取流动性,不过从第三方平台申赎数据观察,赎回的影响可能并没有特别显著。另一方面,从交易结构来看,当日券商自营才是核心卖盘,其卖债行为或是中性策略的环节之一,而非趋势判断交易,不过在利率债成交不活跃的背景下,某类机构的短期行为也可能掀起市场波澜。
与此同时,债市好像也很难大幅下跌。其一,从当前的久期水平来看,机构可砸盘的筹码比较有限。对于久期的测算,我们沿用稳定模型(滚动40日窗口)、灵敏模型(滚动15日窗口)的测算结果作为参考,截止11月21日,利率债基久期中枢的测算结果分别为3.48年、3.78年,与10月上旬水平相近,分别位于2025年初以来9.8%、33.1%的分位数,处于偏“风险厌恶”的久期水平,侧面反映这些机构并未进入博弈利率下行的阶段。其二,当前的基本面环境,也并不支持利率进一步上行。
等待下一个风口。赎回费率新规和降息预期仍然是当前债市的博弈主线。在新规落地以前,市场情绪可能一直偏谨慎,同时由于降息预期的推迟,市场也很难有博弈下行的催化剂,大概率还是以震荡为主,利率上下空间均比较有限。这样的谨慎情绪,也有可能会“耽误”年末的抢跑行情,明显的久期机会,或延期至跨年之后。
因此,从短期视角来看,如果市场没有明显的获利机会,适当减少交易是较好的应对操作,以避免频繁买卖带来的摩擦成本。如果有待配置的需求,建议关注3-5年和5-7年相对保守久期的品种利差机会,因为从近期的机构行为观察,部分银行可能存在资产规模竞赛带来的配置需求,而其目标品种多为中端的骑乘期限。
03
理财规模小幅缩减
3.1周度规模:环比降302亿元
注:由于数据源受限,目前仅有70%的产品规模正常披露(约为21万亿元),当前数值仅反映部分理财产品情况,不代表整体理财情况,仅供参考。待数据源更新后,我们将及时更新完整信息。
据权威来源,10月末理财规模环比升1.37万亿元至33.50万亿元,超9月回表前水平。同比来看,规模升幅高于季节性水平,过去三年10月平均升幅仅为0.71万亿元,介于0.4-0.9万亿之间。高升幅的背后,或是存款不断转向非银机构,不过考虑到理财存款类资产配置的比例较高(Q3存款仓位达27.5%),部分存款也以非银存款的形式重新流回银行体系。
11月10-16日,存续规模延续温和增长,较前一周小幅增加180亿元(初值为-307亿元)至33.65万亿元。规模增幅基本符合季节规律,过去两年,11月第二周增幅均在千亿以内。
本周(17-21日)理财规模小幅回落,环比降302亿元至33.60万亿元。规模下降或是受数据披露滞后的影响,但同时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可能也对规模形成扰动。本周权益市场走弱,上证指数大幅下跌3.9%,受此影响,含权类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幅度扩大至17bp,可能推升了负债端的赎回压力。
3.2理财风险:含权类理财大幅回撤,负收益率占比跃升
理财破净率和业绩不达标情况易受产品过往业绩影响,2024年以来波动水平相对不大,同过往几轮赎回潮可比性不高,我们更加关注理财区间负收益率表现。
含权类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区间负收益率占比跃升。11月17-21日,受权益市场影响,含权类理财产品回撤幅度进一步扩大,周内最大回撤幅度升至17bp,较上周上升11bp。纯债类产品维持稳增,短债、中长债类产品单周收益率分别为0.02%、0.01%。在此背景下,区间负收益率占比跃升,滚动近1周理财产品负收益率占比较上周升7.81pct至10.12%。拉长期限来看,滚动近三个月产品负收益率占比也在抬升,较上周升0.11pct至0.54%。
受含权类产品回撤幅度增大影响,各类风险指标均有所抬升。理财破净水平转为上升,全部产品破净率较上周升0.11pct至0.4%。拆分各机构观察,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较前一周分别上升0.03pct、0.02pct和0.34pct,分别至0.3%、0.3%和0.6%。
产品业绩未达标占比也在上升。全部理财业绩不达标率较上周上升0.8pct至23.6%。拆分各机构观察,国有行和城农商行较上周分别上升1.7pct和1.6pct,分别至23.3%以及22.6%。股份行则较上周持平,维持在23.3%。
04
杠杆率:银行间小幅下降
11月17-21日,税期、政府债缴款及北交所打新等因素影响,资金面显著承压,不过随着央行持续加力投放且税期走款即将结束,资金压力才逐步缓释。受此影响,银行间质押式成交规模维持下降态势,平均成交量由前一周的7.44万亿元降至7.29万亿元。
与此同时,平均隔夜占比也继续下降,由前一周的89.05%降至88.86%。但周内平均隔夜占比的变化,并非与资金利率松紧度完全同步。具体来看,平均隔夜占比由周一的87.68%接连升至周三的89.42%后,小幅回落0.76pct,又在周五跃升至90.07%。
银行间杠杆率同样继续下降。随着银行融出量持续回落,本周银行间平均杠杆水平也进一步下降,由前一周的107.05%微降至107.01%。不过周内来看,杠杆率整体呈现抬升态势,仅在周二小幅下滑0.02pct至106.85%后,逐日上升至周五的107.15%。
交易所杠杆率水平则基本延续升势。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22.50%升至122.75%。周内来看,杠杆率则一波三折,周二下探至周内低点122.34%后连续回升至周四,周五又再度回落至122.99%。
受借贷成本偏贵的影响,非银机构进一步去杠杆。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11.87%降至111.71%。不过日度来看,则呈震荡上升态势,从周一的111.51%升至周五的111.92%。
05
利率型、信用型中长债基久期持续压缩
11月17-21日,债市进入超低波状态,利率维持震荡格局。在此背景下,利率型与信用型中长债基久期持续压缩。按照稳定模型计算,利率型中长债基久期周均值由前一周的3.59年压缩至3.51年,信用型中长债基久期周均值由前一周的2.22年降至2.14年。周内来看,二者皆呈下降态势。利率型中长债基久期周一至周四在3.51-3.54年之间窄幅震荡,于周五下滑至3.48年。信用型中长债基久期由周一的2.18年逐日回落至周三的2.12年后,周五小幅抬升至2.14年,但依然低于周初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久期模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基金产品的收益序列特点,以此来捕捉不同期限仓位变化的信息,若基金在短期内频繁调整策略,久期模型所反映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我们也沿用《一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百态”》中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的划分名单(Wind口径下的短债基金包含了中短债基),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短债、中短债基金进行了久期跟踪。
中短债基金久期也开始压缩,短债基金久期则持平于上周。具体来看,中短债基金久期周均值由前一周的1.43年压缩至1.40年,周内,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震荡下行,由周一的1.41年降至周五的1.40年。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则维持0.75年不变,日度来看,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在周一至周四稳定0.75年水平,仅在周五升至0.76年。
说明:我们在《久期测算2.0版,兼具高频与精准》中,结合基金实际运作特点,改进了久期测算的方法论,并对各个季度内存续的中长债基(剔除了摊余型、持有期型及定开型)进行了风格分类,根据基金季报中各券种持仓数据,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及其他(多为地方债)视为利率型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非政金金融债及ABS视为信用持仓。参考24Q2结果,我们将利率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利率债基(共327只),将信用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信用债基(共180只)。
06
政府债发行节奏加快
政府债供给节奏加快。11月24-28日,政府债发行量为4866亿元,高于前一周的3717亿元。其中,国债已披露计划发行1570亿元。此外,26日还将发行2M、3M贴现国债各一只,我们预计国债总发行规模约为2320亿元。地方债计划发行3296亿元(周环比+1449亿元)。
不过按缴款日计算,政府债净缴款2337亿元(未包含两只贴现国债),较前一周的3629亿元有所回落,主要是国债到期规模由前一周的854亿元大幅提升至2131亿元,使得国债净缴款转负。地方债净缴款规模则由前一周的1152亿元大幅增至2898亿元。
地方债方面
本周(11月17-21日),深圳、湖南等12地披露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地方债发行计划,合计766亿元,其中广西发行一只3年期债券,规模为47亿元;宁夏和广西各发行一只7年期债券,规模合计27亿元;其余发行期限均在10年期及以上。截至11月28日,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的3000亿结转限额发行规模合计2193亿元,发行进度73.09%。
下周(11月24-28日)计划发行地方债3296亿元,净发行2942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88亿元、新增专项债2153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118亿元)、普通再融资债263亿元、特殊再融资债793亿元。
1月1日-11月28日,地方债累计净发行71017亿元,同比多17096亿元。其中新增地方债累计发行占5.4万亿额度的96%,剩余额度2216亿元。
其中,新增一般债累计发行占8000亿额度的91%,剩余额度683亿元;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占4.6万亿额度的97%,剩余额度1532亿元。
国债方面
下周(11月24日),发行国债1570亿元,净发行1570亿元。此外,26日还将有2个月、3个月期贴现国债计划发行,不过规模尚未披露。
1月1日-11月24日,国债累计净发行63527亿元,同比多19919亿元,占6.66万亿额度的95%,剩余额度3073亿元。
政金债方面
下周(11月24日),发行政金债350亿元,净发行350亿元。
1月1日-11月24日,政金债累计净发行20705亿元,同比多6109亿元。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分析师:刘郁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3
分析师:谢瑞鸿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5020005
联系人:刘谊
证券研究报告:《债市跟踪:等待风口》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