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以治理现代化托举人民城市的发展蓝图,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部署。滨州市创新城市建管理念,坚持硬件投入与全民参与“软”“硬”并举、协同推进,让市民的生活品质在宜居城市建设中持续提升。
深秋叶落,每天清晨,沾化城区主要路段上,一台台自动清扫机有条不紊地作业,刷头贴近路面清扫落叶与尘土,后方的吸尘装置同步将杂物收纳,原本需要两名环卫工人清扫1小时的路段,如今仅5分钟就能完成。
沾化区沾美环卫公司副经理吴庆春说:“为提升环卫作业水平,沾美环卫公司进行了设备更新,投入4台扫路机并增设2台新能源清运车,实现了城区主次干道的全覆盖清扫,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沾化区不仅在“扫得净”上发力,更在“绿得美”上下足功夫。在城区金海四路西侧,原本闲置的土地经过精心平整,如今已栽种上美人梅、海棠、月季等花灌木,形成层次分明的景观带,目光所及皆是绿意。
“今年我们重点对6处街头闲置地、3条道路的绿化带进行改造,新增绿化面积近8000平方米,选了成活率高、观赏性强的苗木。”
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管理股主任李九生表示,“同时还注重绿化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致力于让‘口袋绿景’真正走进居民家门口,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从路面清扫的“机械赋能”,到街头巷尾的“见缝插绿”,再到背街小巷的“修旧补新”,沾化区以小切口书写着“宜居”大文章。
沾化区市民宋女士深有体会:“以前这条路上坑太多,骑车子稍不注意就颠得慌。现在路修平了,下雨也不积水,出来遛弯儿心里特别舒服。”
沾化区在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硬件”上多管齐下,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沾化城区机械化清扫率已提升至100%,新增及补植绿化苗木超10.8万株,修补破损路面4000余平方米、人行道3900余平方米。
邹平市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的“软件”提升之路,精心打造“城市e管家”小程序,借助数字化手段,凝聚起社会各方力量,使之成为城市治理的“得力助手”。
邹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数字城管监督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马延坤谈及“城市e管家”小程序的优势说:“发现的问题的更细了,范围更广了,处理效率更高了,那些专业巡查容易忽略的问题——如路灯不亮、护栏损坏等等,一一被发现,方便了市民,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为更好凝聚社会共治合力,邹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托“城市e管家”,组建了一支由200名各界人士组成的城市治理公益观察员队伍。他们是城市问题的“移动探头”,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也是共治理念的“传播者”,带动小程序注册用户突破2100人次,使其成为市民反映城市诉求的核心渠道。
邹平市公益观察员徐斐说:“作为邹平城市治理公益观察员,能为家乡的城市治理添砖加瓦,我倍感骄傲。成为观察员后,我看城市的视角也变了:上街时会格外留意卫生死角、道路破损等细节,发现问题便用手机拍图,通过城市e管家小程序上报。暖心的是,上报的问题总能被快速解决,比如破损的护栏当日安装到位、暴露垃圾半天清运完毕,看着自己反映的问题一个个落地解决,成就感油然而生。”
自小程序运行以来,共收到上报问题2000余件,高效处置1800余件。邹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数字城管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晓表示:“为践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承诺,与文明城市建设指挥部、城市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问题受理—后台分流—部门联动—结果反馈’的闭环协调机制,大幅提升了问题处置效率与办结质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公众监督路径,更构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显著提升了邹平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原标题:“软”“硬”并举 共建宜居之城——滨州以治理现代化托举人民城市蓝图
下一篇:债市 | 等待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