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作为国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的开局之战,“北京市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已圆满完成54万余亩林业建设任务。这一成果不仅为首都厚植绿色基底,更标志着北京高标准实施“三北”工程六期实现良好开端,为华北平原筑牢生态屏障。
此次完工的生态工程于2024年启动,涉及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5个山区及十三陵、八达岭2个国有林场,是北京“三北”工程六期中率先启动的重点项目。燕山山脉北京段约占市域面积43%,与太行山脉共同构成北京“生态屏障”,工程的完成使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显著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进一步增强。
在工程实践中,北京探索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特色经验。“我们先给地块做‘生态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王翔宇介绍,针对土层薄的荒山荒地,选用耐旱乡土树种构建混交结构;对退化林地则通过补植补播等技术改善林分,同时点缀山杏、黄栌等彩叶树种,打造四季有景的森林景观。
此外,科技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八达岭林场引入无人机参与苗木运输,解决山高路陡运苗难的问题,大幅提升春季造林效率与苗木成活率;专利技术“栎树轻基质透根型无纺布容器苗”的应用实现造林突破。该林场的智慧管理平台整合防火、病虫害监测等模块,结合红外相机实时回传数据,实现“三防一体”的智能化管护。
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张博介绍,“三北”工程六期的建设突破传统的单一生态治理模式,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为导向。在工程措施上,实施梯田整修、砌筑树盘,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生态修复措施上,实施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应用乡土树种,提升森林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同时,工程建设还兼顾野生动物需求,结合原有地形与自然规律,在野生动物活动栖息地、迁徙通道附近建设水源点,在满足野生动物饮水需求的同时,兼顾防火取水与林木灌溉的多样化功能发挥。
根据《北京市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到2030年前,北京将陆续实施燕山山地南部、太行山东北部等四大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总任务涵盖人工造林种草30万余亩、封山育林90万亩、退化林修复30万亩及森林抚育850万亩。
摄影/何建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责任编辑:范逸昕(EK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