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浙江省重要文化基因图谱》正式上线。这份承载着浙江文脉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成果,是对厘清浙江文脉的一次系统性“解码”,是诸多学者苦心孤诣研究的成果集成,更是面向未来的“激活”。
为何要绘制《浙江省重要文化基因图谱》?这张堪称浙江文化底图的图谱里,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图谱已经绘就,应当如何用好、用活这张图谱?
厘清浙江文化基底
在文化基因这项工作上,浙江已经迈出了两大步——2020年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2024年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浙江省重要文化基因图谱》正是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深入挖掘、系统研究、精准阐释浙江文化基因,就是从源头上守护和厘清浙江文化的“根”与“魂”。
绘制文化基因图谱也是梳理文化遗珠的应然之举。上山遗址的稻作文明、良渚古城的玉琮礼器、吴越故地的溢彩青瓷……浙江历史文化底蕴可谓厚矣。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其内在联系、核心特质与发展脉络,需要串珠成链式的深度梳理和认识。
当下,系统阐释浙江的文化基因也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这张精准的文化底图,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在地文化的特质与优势,推动培育具有鲜明浙江标识和文化内涵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一张翔实准确的文化基因图谱,能够为“文旅+百业”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让文化基因更好走进生活、赋能产业。
图谱里有什么
《浙江省重要文化基因图谱》主要包含文化标识图谱、浙江重要文化基因库等。
文化标识图谱包括良渚文化、宋韵文化等十大省域文化标识,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层层梳理、分级展开。每一个文化标识都解析成一张具有四层关系节点的穿透性网络,层层递进。
以良渚文化为例,第一层为名称和意义,第二层则展现该文化标识的关键知识内核,如“史前稻作高峰”等维度。点击每个维度,又可以逐级下探到第三层和第四层,如点击“史前稻作高峰”之下的“稻作农具”,可以看到出土的石犁等农具的具体信息。
“以此类推,每一个重要文化标识都能逐级链接到具体的文化元素。”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形式有助于用户明白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做到“见其面相还要见其骨相”“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十大省域文化标识这个大圈之外,还有各地正在培育的市域文化标识,如运河文化、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等。
浙江重要文化基因库是基因图谱的底座,涵盖浙江11851项重要文化基因,其中重要文化元素总量为3023个。根据基因库数据,目前全省有物质文化元素1376个、非物质文化元素1474个、历史文化名人173位。
用好用活图谱
“文化基因激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接续奋斗。”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图谱的发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要用好、用活这张图谱。
图谱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将根据文化元素的不同形态与阶段,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对具有突出价值、处于濒危状态的单位,进行优先抢救保护。
同时,我省还鼓励图谱与舞台艺术融合,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从图谱中汲取灵感。婺剧《三打白骨精》就是成功先例。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说,2024年,婺剧入选浙江首批文化基因激活培育项目,“文化基因的激活不仅在于保全,更在于活化转化,使其更易于被群众感知。”
电视剧《当家主母》《延禧攻略》带火了非遗技艺缂丝、绒花,纪录片《李叔同》《飞来峰》与歌曲《茶花开了》让飞来峰、碇步桥出圈……这些都表明,文化基因是大视听产业的源头活水。“要推动各类文化元素与视听剧目在创作题材、服化道具等方面深度融合。”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还要引导各地充分使用图谱蕴含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
一张图谱就是一座文化宝库,蕴含诸多可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图谱的实际运用,浙江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记者 陈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