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业发展成就专场。会上披露,“十四五”期间,首都金融系统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厚重提气的答卷,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优势更加彰显,首都金融关键指标规模稳步增长,一批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形成北京示范,一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在京落户。
首都之窗记者李磊/摄“十四五”期间,北京不仅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最集中、金融机构总部最集中、资金汇聚最集中的优势更加突出,金融基础设施集中、国际金融组织集中、金融人才集中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具体来说,北京金融业总资产约占全国一半,在京各类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30%;新设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批国际金融合作组织在京展业;拥有金融从业人员约74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显著提升。
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披露,金融业对北京经济社会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三个20%,一个40%。三个20%分别是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贡献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贡献地方级税收收入均占比约20%,一个40%是年均贡献全口径税收收入约40%。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20年底的6804.1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8154.2亿元,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提质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一批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形成北京示范。“一个试验区”强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2023年5月,北京获批首个经国务院同意的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十四五”期间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15%。包括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在内的十余项首创性试点在京“破冰”。包括灾后保险救援理赔互认新模式、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在内的数十项产品服务创新率先在京落地。
一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在京落户。北京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从首批81家上市公司扩容到283家。设立全国第二家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设立中国(北京)证券期货仲裁中心。吸引约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落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全面增强。一系列重要活动会议凸显首都金融国际影响力,北京首次在内地成功申办Sibos2024年会,高水平举办金融街论坛,彰显大国首都形象和首都金融对外开放坚定决心。
北京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航道”,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果落笔生花。北京在全国省级层面首个集中发布96项系列政策,截至三季度末,全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合计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
一众优质企业步入资本市场“快车道”。“十四五”期间,北京实现直接融资超5.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0家。北京支持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出台创业投资、并购重组专项政策,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被投企业服务机制持续完善。
北京还设立两中心,即全国首家贷款服务中心和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两工程,即“畅融工程”和“钻石工程”,累计举办活动600余场,服务企业2.1万余家次。建立两机制,即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和企业上市服务工作专班机制。搭建一平台,即北京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此外,北京持续加大金融对人工智能、城市更新、“三大工程”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此外,一系列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成效明显,京津冀三地金融管理部门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征信链“京津冀征信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贷款余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