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碧红 尹梦奇 徐浩煊
极具浓郁东方色彩的茧丝绸,在中国“绸都”——四川南充迎来历史性一刻:
11月21日,包括商务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多部门,来自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政企代表,以及全国和省级丝绸行业协会负责人纷纷聚首“绸都”。如此这般,仅只为一件事:“东绸西固”。
这个全新的名词首次进入大众视线,源于4天前国家7部门联合出台的一份关于茧丝绸产业发展文件。
短短几天,“东绸西固”从概念迅速落地,从国家部委向全国各地全面铺开,足见其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坚决态度。
何为“东绸西固”?为什么首场落地会议选择了四川?茧丝绸这个“历史经典产业”,会迎来更多新的变数吗?
四川茧丝绸展品亮相丝博会(陈碧红 摄)
从茧到丝再到绸 “历史经典产业”挺进“3.0版”
“东绸西固”其实并非一个全新概念。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东桑西移”工程,随后又向前一步推动“东丝西进”。
桑、丝、绸,实际上代表了茧丝绸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从田间地头的桑叶种植,到初加工的蚕丝原料,再到设计生产的丝绸,链条逐步延长。
“无论是‘东桑西移’还是‘东丝西进’,都是东部地区工业化率先转型后,土地、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变化形成的产业环节转移。”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表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不仅有效维护了蚕桑丝绸产业的源头稳定,也保障了茧丝绸产业链的完整。
截至2024年底,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占全国75%,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5%,其中广西、四川、云南共占西部八成产量。同年,中国蚕茧产值475.6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扎实的产业基础,为变革发展创造了更多想象空间,步伐提速。
就在10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将“丝绸”列为首位历史经典产业,加大力度重点推动。而东绸西固,在这个大背景下催生而出。
不过,不同于“东桑西移”“东丝西进”可较为轻松地就能把种植、初加工等产业环节转移到西部,“东绸西固”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丝绸被视为‘东方软黄金’,丝绸面料中包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非遗技艺。”陈文兴分析指出,与蚕丝等产业环节不同,丝绸作为一种带有设计创作的高阶环节,包含了纹样设计、色彩搭配、品种开发等多种工艺技术,这意味着对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它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配套。
“‘固’,就是要让产业链在中西部稳固扎根下来,与东部共同形成稳定、稳固的产业链协作,从而实现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东绸西固”的方案要求,就是要统筹东中西部茧丝绸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适应茧丝绸产业梯次转移需求,打造国际新优势,形成茧丝绸产业“东部创新引领、中西部产能支撑、东西部协同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带着历史经典产业的闪耀光环,“东方软黄金”的又一次蝶变之旅,这一次在四川叩开新大门。
用高品质蚕丝做的蚕丝被,手感如同云朵般柔软 (陈碧红 摄)
从“移”到“进”再到“固” 市场“跑”在了最前面
对于“东绸西固”最敏感的,无疑是在市场一线摸爬滚打的企业。
就在会议当天,来自全国的270多家茧丝绸链上企业,参展同期举行的四川丝博会。这个新鲜的词语,成为展场上最热闹的话题。
“都是和我们长期合作的四川企业代表。”记者在丝博会展馆区碰见储呈平时,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不停招呼着公司展位前的往来宾客。
鑫缘集团,其展位紧邻四川特色馆。之间短短的距离,不仅是空间上的相邻,更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紧密。
作为四川蚕桑丝绸产业的“老朋友”,这家江苏企业早已与四川宏和丝绸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高端家纺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合作的缘起,则是四川和东部地区在茧丝绸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上的互补性。“四川拥有丰富优质的茧丝原料,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则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创意设计等方面具备优势。二者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产业提档升级和产品更新迭代。”储呈平说。
鑫缘集团是这场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一个面向。“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乔永平告诉记者。2019年,这位成都市乔永平蜀锦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前往浙江理工大学研修工艺设计。得益于这段经历,工作室在工艺优化、纹样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学校支持,实现技艺传承与市场拓展的双赢。
在茧丝绸产业领域,东西部协同互补发展的基础扎实。而随着“东绸西固”工作的开展,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机遇。
“‘东绸西固’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固链’的前提是‘强链’。”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教授代方银特别提到,科技创新是推动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向,要加强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在丝绸产品生产中的应用。
“江苏丝绸纺织产业正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江苏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提及,例如该省实施的“双面同步印花印染一体机”科技攻关项目,就是通过利用高速连续数码喷墨方法实现真丝织物连续染色的关键技术及装备,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水平。
科技创新——在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陈林的笔记本上,这个关键词同样被重点圈出。作为广安市“老牌”外贸企业,该公司的生丝产品远销欧洲市场。如今,他们正计划在印染等深加工领域再进一步。“江苏、浙江等地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加强与东部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他表示。
加快融合发展的趋势也在四川日益凸显。比如,四川一批以桑叶茶、蚕蛹油为代表的蚕桑资源产品加快开发步伐,以新供给拉动消费新需求;丝绸特色小镇、博物馆、文创基地等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正持续带动产业多元融合加快发展。
宁南县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食品和家纺业务板块负责人季晓宇告诉记者,立足于蚕桑茧丝资源再生利用,公司已开发出桑叶茶、桑葚膏等蚕桑食品。“我们也期待与东部企业深化在蚕丝蛋白研发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反哺乡村。”
而就在丝博会期间,鑫缘集团与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南充六合桑蚕生物科技联合开发项目。“未来,我们与四川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拓展至生物科技产品开发等领域。”储呈平表示。
直播间摆进丝博会展场(徐浩煊 摄)
开启新一轮产业“进阶之旅” 看四川的底气与勇气
茧丝绸是我国传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中国茧丝绸产业发展徐徐开启新一轮“进阶之旅”,将起点放在四川,背后是产业底气的支撑。
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四川桑园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产量8.7万吨,茧丝绸产品累计出口金额1.7亿美元,茧、丝、绸三大主要产品产量长期保持全国前两位。同时,四川作为全国高品质茧丝原料供应最大基地,5A及以上高品质茧丝产量居全国同级产品第一,四川高品位生丝已成为奢侈品牌的核心原料,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比超70%。
依托优质原料基地的优势,四川在“东桑西移”“东绸西固”的国家战略中,也占据了更大先手和更多机遇,既加快承接东部茧丝绸产业转移,又促进东西部茧丝绸产业深度契合、错位发展。
深圳赢家时尚与四川安泰茧丝绸打造“丝绸+科技服饰”跨界产品线;东部的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采用西部的“南充绸缎指数”;四川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达成技术合作,推动跨境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等。
“‘东绸西固’,也为四川打造千亿产业打开新的机会。”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吴金良介绍,随着更多东部优质企业、优秀技术等资源加快向西转移落地,四川将充分抓住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机遇,加速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壮大产业规模。
当前,具有研发、设计、品牌等优势的东部茧丝绸企业,同样也在加快转型升级。展会现场,不少江苏、浙江的丝绸企业,展示出最新上市的丝绸服装、床上用品和文创产品,时尚化、年轻态、品质感等元素十分突出。
“近年来,一大批江苏丝绸品牌企业不断朝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培育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一位江苏参展企业介绍,通过进博会、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扩大影响力,当地一家品牌企业已成功登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展演等,加快走出国门。
把握“东绸西固”的战略机遇,四川也在不断找准新的突破方向。现场,四川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建圈强链,打造一批丝绸主题“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助力“川丝产品”向“川丝品牌”转变。同时,借“固”之机,加快推动丝绸商品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扩大高品质出口规模,助力中国丝绸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就在活动现场,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及一批东部龙头企业,与四川、重庆、云南等西部相关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各方携手推动“东绸西固”成果加速落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