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8月16日早晨,阳光刚擦亮兴义的街角,深圳旅居客倪玉琳已经拎着赶早市买到的新鲜水果拐进小巷。住了不到一个月,她已熟练得像土生土长的街坊,哪家羊肉粉汤头最浓、哪家糯米饭米香更足,她比好多本地人还清楚。
“旅居不仅是住在这里,更是在别人的城市过自己的日子,不只是为了风景,也为了餐桌。”倪玉琳笑得真诚,朋友阿梁在一旁补充:“她有张吃出来的美食地图,早中晚各有阵地。”
阿梁也绘制了一份“味觉版导航图”。在常去的火锅店里,他用不太标准的口音喊:“老板,蘸水别放折耳根!”老板笑了,既觉得他口音有趣,又佩服他短时间就摸透哪家牛肉粉最香、哪家地摊火锅野菜最全。
在旅居客的眼里,城市不是地理坐标,而是一串味觉坐标:兴义的羊肉粉、安龙的丝娃娃、册亨的酸笋鱼……每种味道,都让陌生的街巷逐渐亲近,让旅途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一次与摊主交换家乡菜谱的闲聊,一次被夜市辣得直冒汗的挑战,都是旅居客与一座城市交朋友的方式。
旅居生活像是一场绵延不散的筵席,那些被味蕾珍藏下来的滋味,会在记忆里一次次“返场”。一碗羊肉粉的热气,一口酸汤的回甘,像一张永不褪色的“味觉身份证”,让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觉到一座城市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