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特约评论员 王红彦
事故隐患的消除、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以责任落实推动安全落地,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筑牢暑期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防线,7月中下旬,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暑期文化和旅游领域暗访工作,派出多个暗访组,对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8个省(区、市)开展暗访。针对暗访发现问题,文化和旅游部予以通报,并向有关省(区、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进行反馈,要求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开展核查处置,督促有关经营主体整改落实,举一反三排查安全生产隐患。这对于进一步筑牢暑期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防线,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采取加强旅游市场执法办案、深入开展明察暗访工作、发布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和旅游市场严重失信主体典型失信行为、编制发布《旅游安全实务手册》《旅游避“坑”指南》等一系列举措,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放心、舒心、安心的出游环境。当前,仍处于暑期、汛期、旅游高峰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此次暗访通报指出的6个方面20个具体问题,既有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等经营场所消防器材设施损坏或配备不足等突出性问题,也有娱乐场所、演出场所封堵或者锁闭安全通道等普遍性问题;既有涉水旅游项目安全管理不足、旅游景区景点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频发性问题,也有旅游大巴司机违章驾驶、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反复性问题。一个过期的灭火器、一处老化破损的电线、一条被杂物阻塞的消防通道,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对于上述问题和安全风险,各地不能掉以轻心。被通报的相关地方和经营主体应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没有被暗访的地方也应引以为鉴,主动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保障游客出行安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应把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衔接起来,既要集中精力打好“攻坚战”,也要持续用力打好“持久战”,更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文旅行业点多、线长、面广,要善于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构建“明责、履责、督责、问责”的完整闭环,着力筑牢暑期文化和旅游领域安全防线。
首先,要拧紧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唯有构建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方能让安全的堤坝更加坚固。8月17日中午,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应急时刻》播出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深入推进”专题节目,介绍基层扎实推进治本攻坚“八大行动”,特别是结合实际强化重点行业构建“四方责任”体系、推进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全流程管控的实践探索和典型做法,值得全行业借鉴。纵向贯通——建立“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游客参与”的四级责任体系,实现从政府部门到市场经营主体再到游客个人的责任全覆盖;横向联动——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应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联合检查、会商研判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社会共治——鼓励行业协会、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构建多元共治、力量共融、安全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
其次,要盯住敢抓善管的“责任人”。抓好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必须“责”字当头,紧盯各地党政一把手、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文旅企业主要负责人、一线管理主要责任人等“关键少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对一级负责,从而带动“绝大多数”,推动安全要求和各项措施落细落地。一方面,“关键少数”要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带头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制落实。另一方面,“关键少数”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当好“施工队长”,严防“火老虎”,严禁文旅场所违规用电用火;盯紧“车轮子”,杜绝旅游包车疲劳驾驶和超速超载;管住“水边子”,防范溺水事件;守牢“舌尖子”,加强餐饮卫生监管。
最后,要深耕细作自己的“责任田”。文旅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需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旅游企业应重点对景区索道、游乐设施、旅游包车等设施设备安全隐患进行深入排查整治,加强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必要时坚决停止设施设备运营、关闭旅游景区;文化企业应重点对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文化娱乐场所等的风险隐患进行深入排查治理。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加强对重点时节、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严格监管,倒逼文旅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让安全生产真正成为文旅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总之,事故隐患的消除、安全风险的防范化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以责任落实推动安全落地,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上一篇:海南向杭州游客发出“健康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