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栾雨嘉
8月18日,在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分会场,押加、民族式摔跤裁判员刘志强正穿梭忙碌。
他是严谨的执裁者:为运动员称重、认真检录、悉心维护现场秩序,以专业态度守护着赛事的公平与公正;他亦是敏锐的记录者:身为青海在线网主编,执裁间隙,他用文字还原赛场本真,用镜头定格体育瞬间的高光时刻。
赛场之“暖”与赛事之“拼”,是他的深刻感受。
目前,河南县分会场已顺利完成押加、民族式摔跤两个项目的角逐。谈及赛场之“暖”,刘志强感触颇深:“在河南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的统筹组织下,现场工作人员热情周到,服务保障细致到位。赛场环境始终干净整洁,不见杂物;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运动员比赛结束后,工作人员都会主动将摔跤垫上的脚印擦拭干净。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整个赛场文明风尚的生动注脚。”
刘志强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这场运动会,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各民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看台上,藏族、回族、汉族、蒙古族、土族群众挤坐在一起,目光一同追随着赛场上的身影。
更令人动容的是,群众的喝彩从不局限于“自己人”。当本地选手奋力拼搏时,震天的欢呼里满是浓浓的乡情;而当其他代表队的运动员展现出精湛技艺,哪怕是对手,台下也会立刻响起毫不吝啬的掌声。各民族群众在为运动健儿加油的同时,也在彼此的眼神与笑容中,读懂了尊重与接纳,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欢呼声中愈发绚烂地绽放。
在刘志强看来,随着赛事一届届举办,参赛人数越来越多,队伍也展现出明显变化。“以前参赛的多是退役后年纪较大的选手,现在赛场上的运动员越来越年轻化。”
他认为,“拼”正是当下运动员身上最鲜明的特征。“他们不会因为场下是好朋友,场上就相互‘放水’、有所松懈。像海北队对阵黄南队的比赛中,队员们每一次发力、每一次对抗都透着不服输的韧劲。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就是拼,就是干!这正是专业的体育精神——尊重对手,更尊重赛场。”
俗话说,爱拼才会赢。而这种“拼”劲本身,就是青海体育力量成长中最显著的蜕变。在协会系统培养与本土赛事的层层磨砺下,运动员们凭借这股劲头快速成长、崭露头角。如今,越来越多青海运动员走出高原,站上国家乃至国际赛事的舞台,摘金夺银的捷报频传,他们用拼搏为家乡添彩,为国家争光,让这份成长的力量在更广阔的赛场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