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罗玲不是第一次见。在上海学习、生活五年,大型超市、街边水产店、海鲜餐厅里时常有,但她从未想过会在老家的餐桌上见到。每年的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7月中旬,罗玲从数千公里外的上海赶回家。推开门,她被餐桌上的一大盘青蟹抓住眼球,“我们以前很少吃这个,也不太会做,连菜市场都买不到,妈妈居然做了”。
母亲阿吉么日歪半年没见女儿,接到她要回来的消息,提前一天托人从多多买菜下单了青蟹,想让女儿尝尝鲜。收到活蹦乱跳的螃蟹,阿吉么日歪有些无从下手,清洗一番就上锅蒸了。
为了加快助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今年4月以来,拼多多通过“千亿扶持”计划,向西部偏远地区、中东部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等地的县域乡村加大补贴、流量等资源的倾斜力度,推动优质商品、服务“进得来、送得到、买得起”,让城乡消费者共享“普惠消费圈”。
受益于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去年年底开通多多买菜后,自提点快速增至数百个,再加上拼多多主站鼓励商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商品供给力度,“普惠消费圈”的半径持续扩大,覆盖当地上千个家庭。从生鲜、百货到数码、家电,县城的男女老少逐渐学会了一键拼单,拼多多打造的商业生态成为越来越多山民、农牧民的重要生活方式。
青蟹次日达 烧烤店进货忙
在如今的布拖县,拼多多开始在人群中流行,甚至很多人还学会了用多多买菜。罗玲发现,县城里开了几家快递驿站,来往的取件人随处可见;老家后院走出去2分钟,有一个多多买菜提货点,每天傍晚都有络绎不绝的取件人;原来菜市场里都见不到海鲜,现在能在烧烤店见到虾、生蚝、鱿鱼等。
“这几年布拖也和外面接轨了,大家都用上了网购。今年乡亲们还用上了多多买菜,水果、蔬菜、水产等什么都买。”阿吉么日歪见证了电商在当地的发展,趁着女儿回家过节,找朋友在多多买菜下单了一份青蟹,“我也赶了一次时髦,第二天就收到了。”
丰富的商品选择、便捷的下单方式、稳定的交货时间、良好的交货品质,多多买菜的口碑渐渐在布拖县传开。
特别是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加大对供给两端的补贴后,商家的运营成本得以降低,消费者也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丰富的商品,站点订单量再上新台阶。目前,俄的里日站点员工已经达到20人,日均订单超5000单,其中一半来自布拖县。
“除了普通消费者,餐饮店、小卖店的老板也会在多多买菜上‘进货’。”负责布拖县多多买菜订单配送的俄的里日透露,县城居民购买虾、生蚝等水产品的频次在提升,冬季干碳需求明显上升,除了取暖家庭,烧烤店老板也会在平台上购买干碳。
母女情 订单牵
12岁那年,罗玲离家求学,之后十多年只在寒暑假回家,但她与母亲关系紧密,遇上任何烦恼都会与母亲分享。
大学期间,罗玲有些自卑,母亲便经常打电话鼓励她不要看轻自己,“小时候她陪我学习,我总说‘妈,你挡住我的光了’,殊不知她其实是我人生的一束光,我是站在她的肩膀上看世界。”
罗玲本想工作稳定后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但那个在我看来带给妈妈很多痛苦的地方,她却好像不愿意离开。也可能是,她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布拖,那里已经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离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罗玲只能常常在回家时购买一些衣服、鞋子、护肤品,改善母亲的生活品质。
以前她要么是在县城的街边店铺直接买回家,要么是在拼多多上下单寄回家,但节俭的母亲经常舍不得用,“我精挑细选的护肤品,她就放着落灰。”如今多多买菜通到布拖县城,罗玲打算经常买些肉蛋奶给母亲,帮她补充营养,“食品不吃会坏,总不能再浪费了。”
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拼多多不断提升“多实惠+好服务”的平台能力,通过“百亿减免”让利惠商、“电商西进”畅通商流、“新质供给”激活需求、“千亿扶持”赋能生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推进高质量供给的普惠化,让城乡消费者共享发展红利。
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罗玲都希望尽力反哺母亲过去倾尽全力的托举。彝族女人坚韧的品质在这对母女的身上得到延续,而拼多多驻站和多多买菜成了她们传递温情的纽带。如果大山里的人们囿于现实无法走出来,那么,就让山外面的“美好生活”翻山越岭走进去。
(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