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8月的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灯光如织。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表演赛现场,十台人形机器人正随着《秦俑魂》的古乐舒展金属关节,3D打印的盔甲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却精准复现着汉代乐舞的柔婉身段。
8月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26个机器人冠军集体亮相和主题曲《光年》的激昂声中圆满闭幕。运动会期间,紧张刺激的田径赛事和球赛收获了众多欢呼声,表演赛同样备受瞩目,成为人们探索机器人艺术表现力与技术融合深度的窗口。
场地里的“水土不服”
114斤钢铁之躯的平衡术
鹿明机器人运控负责人孙涛蹲在赛场边缘,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跳动的蓝色轨迹线如同机器人的神经图谱。
“看这里!”他指向一处突然下坠的折线,“昨天刚测完,与平时训练地板不同,赛场的软地面让114斤的机器人下陷0.3毫米,平衡算法我们要调整”。
8月11日,这支企业战队刚结束位于北京亦庄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赛事,便带着部分机器人直奔位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赛场。
不同于办公室的硬化地面,表演赛场地的软胶垫层如同“陷阱”——当机器人完成群体舞蹈中的箭步蹲动作时,右腿液压杆的反馈延迟比平时增加很多。“就像人在棉花上跳舞,每一步都得重新计算发力角度。”孙涛团队快速反应发现问题,将地面硬度数据传回服务器,让机器人通过机器学习生成新的控制策略。
运输损耗也是对所有参赛团队的一大考验。从外地赶来的机器人中,有一台因颠簸出现细微形变,导致左臂摆动幅度产生偏差。“如果在实验室这都不算问题,但在赛场损耗件、维修工具、维修人员等都需要调配。”一名参赛队伍负责人表示,针对受损机器人工程师轮流通宵,扫描重建受损部件模型,再通过便携式工具焊接修复,最终让机器人重新融入队形。
本次运动会主办方专门设置了充电区与维修区,以全方位满足机器人的能源补给与设备维护需求。在“冰丝带”内,有参赛队伍表示,备赛期间有专门的充电柜用于电池充电。这些均为机器人的高强度训练与赛事冲刺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委会技术物流部工作人员黄鑫表示,运动会技术团队根据不同型号机器人及各赛项需求,提供有线网络、Wi-Fi无线网络、低频遥控局域网三套网络服务,并在Wi-Fi信道方面进行优化避让,这既保证了机器人用网的高速连接,又保障了现场转播媒体的网络质量。
“我们希望为所有参赛队伍及机器人提供最全面的技术保障,让它们在赛场上展现出最佳状态。”黄鑫说道。
8月16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单机舞蹈项目决赛,北京工业大学机器人表演了京剧。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8月14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身着兵马俑服饰的人类舞者和人形机器人一起表演。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从代码到舞姿 与人类舞者默契联动
北京舞蹈学院与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代表队的排练厅里,周健正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动作比对图:左侧是舞蹈老师的动作轨迹,右侧是机器人的实际动作,红色偏差线在髋关节处形成明显夹角。“这里必须改,”他对着对讲机说,“抬臂时要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不是机械臂搬运货物。”
这支跨界团队从7月中旬开始筹备,机器人从发髻、面部再到身上的盔甲,以及后面散热的织物全部由3D打印完成,完全贴合机器人的可动关节以及身形。
开幕式上,这些来自武汉的人形机器人“光子”与一名扮演“将军俑”的人类舞者默契联动,以磅礴气势与精妙舞姿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科技艺术对话。
群体舞蹈《秦俑魂》的编排也堪称“精密工程”。据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骞介绍,《秦俑魂》是中国古典男子独舞的经典作品。此次机器人与真人合演,多维度、多层次表现出舞蹈的气势,构建了新型舞台叙事关系,让经典文化符号在科技维度下形成当代表达,是一次活态传承的成功探索。
当被问及机器人与舞蹈艺术结合的难点时,周健称,关键在于动作捕捉的精准性和运动调试的协调性。此外,群体机器人的协同控制也是一大挑战,“队形切换、动作同步以及电子屏表情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很复杂,需要十几人团队共同协作完成。”
8月15日,北京舞蹈学院与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成的代表队凭借精彩绝伦的“兵马俑”机器人主题表演,以92.54分的高分斩获群体舞蹈冠军。
评分表里的秘密 美学评分背后的细节考量
武术项目技术代表张继东的裁判手册被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颜色的记号。专家们赛前特别制定了一版适用机器人比赛的评判规则,跟真人运动员有很大不同。人类武术比赛的10分制被“10+X”取代——X代表机器人完成的额外动作数量。“有支队伍能做15个动作,从白鹤亮翅到叶问蹲,这含金量和只做5个动作的完全不同。”
而在舞蹈项目评分细则中,艺术度、完成度和总体效果度是重点。舞蹈赛裁判胡娟涓表示,艺术分着重考量音乐与动作的融合程度,“例如当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舞蹈动作是否能与之呼应,像搭配秧歌步伐或民族化的手势,这种艺术表达的一体化呈现至关重要”;完成分在总分中占比最大,它要求动作从起始到结束都保持高度的清晰度,每一个动作定位都必须精准到位,让裁判能一眼分辨出是摆手还是伸手,以此凸显完成表现的明确性;总体效果则聚焦于舞台感染力,那些能够牢牢吸引裁判目光、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且易于产生共鸣的表现,往往能在这部分斩获高分。
她还透露,群体舞蹈的评分框架与单机项目大致相同,但在完成分中新增了“配合与交流”这一关键指标。
从赛场到生活 人形形态让人更有亲近感
在本届运动会单机舞蹈比赛中,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下称通研院)BI⁃GAI-Unitree战队荣获冠军。“我们的参赛舞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既有中国功夫这类体现传统文化的动作,也包含了交际舞、国际舞等元素,风格很丰富。”通研院具身机器人中心执行主任黄思远解释称,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中国功夫能很好地弘扬传统,而这次运动会在国际上关注度很高,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他认为:“双足机器人的一大优势是能提供情绪价值,人形形态更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当机器人像人一样跳舞,会拉近人机距离,让人觉得它能融入我们的生活。”黄思远表示,通用机器人的技术突破需要兼顾物理智能和社交智能,“现在大家对社交智能关注较少,但未来机器人可能需要具备跳舞、交流等社交能力,能提供情绪价值,这对人机交互和共存很重要,运动会有非常大的启蒙作用”。他还称,这些表演对机器人重心控制、运动能力的考验,也与实际生活需求紧密相关:“如果机器人能完成连续、流畅的舞蹈动作,说明它在物理空间中能稳定与人交互,这对未来安全、顺畅的人机协作技术是很好的检验和突破。”
下一篇:拓宽赛道 国际邀请赛助推足球青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