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冒名申领国家补贴,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创始人
2025-08-19 01:46:41
0

(来源:千龙网)

据报道,近日,长期在广州市工作的41岁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业务时,意外发现被人冒名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并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

对此,石滩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罗新展表示,镇政府政务服务部门此前要求居委会每个月录一百个人的信息到就业服务系统中,但办事的老百姓人数不够;为完成任务,随意录入人员信息并补足差额。“去年6月以后,就没再进行这样的操作,申领的补贴只是凑人数,并没有真正拿到补贴款。”

从事件细节看,这场闹剧的直接诱因是“每月录一百个人信息”的硬性指标。这种将政务数据异化为“数字游戏”的操作,彻底背离了政策初衷。而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申领国家补贴”,究竟是“凑人数”还是“骗补贴”,相关部门有必要查清楚,不能任由地方自说自话。

就业困难认定、补贴申领等民生政策,本应精准帮扶真正需要的群体,在当地却成为基层应付上级检查的“数字道具”。“镇政府要求办的”不是居委会免责的理由,而“和他类似情况的还有百多个”的表述,更暗示这是一场有组织的违规操作。

这种“集体操作”的背后,是权力运行的程序正义失守。从法律层面看,即便未实际获利,冒名使用他人信息办理政务业务,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从治理层面看,“凑数”操作已为更大的权力寻租埋下伏笔。当“随意录入信息”成为潜规则,谁能保证未来不会有人利用居民个人信息套取补贴?

破解“数字政绩”的困局,既需要上级部门清理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也需要强化政务数据的审核机制,更需要畅通监督渠道,对侵犯公民信息、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零容忍”。

更值得追问的是,当地镇政府为何会定下“每月一百人”的硬指标?这些领钱的指标被凑够后,是补贴没发,还是没发给下面?“不知情被办理申领国家补贴”的闹剧背后,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光明时评】公共文化新空间缘何... 【光明时评】  作者:王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四川成都温江区依托24小时“留灯书屋...
特朗普寻求在乌克兰问题会谈中解...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及欧洲领导人举行会晤时表示:“我认为,今天我们将在几乎...
北京保供智慧供应链基地建设提速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白至洁 通讯员李赛)近日,由北京城建集团承建的北京平谷首发城市...
20名医务工作者获评“最美”荣...     2025湖南“最美医务工作者”颁奖现场。  三湘都市报8月18日讯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
福州:“百姓大舞台”期待您来秀... “百姓大舞台”期待您来秀才艺 8日晚迎来焕新后首场演出,面向全市征集文艺节目 观众们挥动彩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