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淮南日报)
张彩莉 潘成
岩寺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东部。1938年2月6日,新四军南方各部队集中到歙县岩寺(今属黄山市徽州区)一带整训,同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迁驻岩寺,为后续东进抗日做好准备。
近年来,岩寺镇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微景区,推出特色品牌活动,逐步以烟火气燃旺城市新业态;聚焦“徽州区加快建设创新集聚、产业多元的高能级新城区”和“工业强镇”总体定位,围绕“3139”工业发展行动目标(推动3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1个百亿级和3个五十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9家十亿级企业),坚持走好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岩寺:新四军东进抗日出征地
岩寺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结地、新四军整编成军地和东进抗日出征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山河破碎、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境内的14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并决定由叶挺任新四军军长、项英任新四军副军长。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宣告成立。1938年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三战区命令新四军南方各部队集中到歙县岩寺(今属黄山市徽州区)一带整训,等候派员点验。同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迁驻岩寺。
1938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在岩寺集结。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全军共1.03万人,6200余支枪。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隶属于第三战区,第四支队隶属于第五战区。
“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高敬亭率领四支队驻江北),分别驻扎在岩寺周边的潜口、琶村与琶塘、西溪南等地。”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陈文雅说,新四军驻扎岩寺及其周边期间,大力开展军政训练,抓紧为东进抗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兴办农民夜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组织抗日群众团体,深入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
驻扎期间,为解决武器装备匮乏问题,新四军在岩寺上渡桥畔江家祠堂内创办皖南新四军修械所。那时,工匠们将废弃的弹壳等物资收集起来,修理枪械,制配刺刀,还制造了大量的铁雷、石雷等武器,军部还通过向地方筹借、购买民间枪支等方式,充实部队武器装备。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支集结了南方八省勇士的队伍,成功实现了从游击队到正规抗日武装的转变,最终凝聚成一支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抗日铁流”。
1938年5月,南京、芜湖均已沦陷,日军正企图夺取徐州,打通津浦铁路线。此时,新四军第四支队从大别山区出发,率先挺进皖中敌后,打响了新四军敌后抗战的第一枪。不久后,新四军军部迁驻泾县,经过整训的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也陆续告别岩寺这片热土,奔向苏南、皖南的敌后抗日战场。
(记者 张彩莉 整理)
“红土地”的幸福答卷
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后街,有一座名为“洪桥”的石桥,桥东头和桥西岸分别有一间小屋,1938年春,桥东头的小屋是新四军机要科,桥西岸的小屋为新四军发报室。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两间小屋的用途虽已发生变化,但承载的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近年来,岩寺镇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通过“一村一品”“产业服务”“创意品牌”“盘活资产”等措施,不断探索“新路子”,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资料图片)记者 潘成 摄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在岩寺集结……”近日,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讲解员陈文雅向参观者介绍新四军在岩寺及其周边地区驻扎期间的整训情况。
目前,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已成为国家级纪念抗战设施(遗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安徽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4日,我们举办了‘刀刻烽烟 笔绘山河——新四军鲁艺老战士吴耘艺术展’,展现革命先辈的艺术成就和家国情怀,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洪玉芳说。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世代传承的密码。岩寺镇忠堂梦之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以“零距离感受军魂,沉浸式国防教育”为特色,通过军事化体验课程、专业教官团队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基地集廉政教育、农耕教育和军事教育于一体,内部设有军事体验区、营房、展览馆等功能区,参与者不仅能学到丰富的国防知识,还能接受多样化的实践培训,进一步提升大家对国防教育的认识。”该基地负责人方正红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场地能满足日常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岩寺镇红色资源丰富,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
“目前,基地的接待主要是国防教育研学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团建活动,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军事研学活动内容,让更多孩子学习军旅文化,同时也会积极与其他省市开展合作,把‘红色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方正红表示。
做优“一村一品”
清澈见底的河流、绿荫环绕的村舍、生机勃勃的菜园……日前,在岩寺镇临河村,高大的彩色菜篮子标识立在村口,大型果蔬拱门横跨进村道路,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在不远处的堤坝上戏水。
临河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村。近年来,该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风貌提升、全面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推进农旅融合和蔬菜文化建设,区镇村三级同频共振,以蔬菜瓜果为笔触,绘就村庄新貌,积极开展美丽庭院、“五小园”创建和农户门前屋后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我们村蔬菜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其中大棚有300多亩,主要种植辣椒、茄子等蔬菜,目前村里1000余人中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都从事蔬菜种植,年产新鲜蔬菜6000余吨,产值超1400万元。”临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屯生告诉记者,他们还精心打造了蔬菜休闲公园、儿童主题公园、生态观光步道等旅游设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驱车从临河村出发,十几分钟便到了岩寺镇虹光村。与临河村不同,虹光村以“童趣大虹光”为主题,在融合自然风光和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将“童趣”元素巧妙融入乡村建设中,探索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充分发挥每块空间的作用,积极探索‘旅游+’模式,打造虹光码头、滨河步道等节点20余处,形成水陆两栖观光旅游区,还与第三方合作,打造种子科普体验馆、非遗手作馆等新业态,推出星村民童游会、虹光赏花专线等品牌活动,年均实现村集体增收20万元。”虹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方红宾说。
近些年,黄山市徽州区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创新”为核心,深入挖掘南方八省游击战争、新四军抗日集结地等红色历史底蕴,创新“384”工作法(即统筹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3个资本,做实上下联动、业态策划、村庄规划、项目导入、产业植入、品牌营销、形象提升、人才培育8个环节,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国资增值、社会共赢4个目标),努力走出乡村振兴的“徽州之路”。
“目前,我们已形成以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为核心,串联岩寺小练、西溪南琶塘、呈坎汪村等红色景点,成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热点。”黄山市徽州区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桂权说,2024年,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小练烈士墓、碣石等核心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同比增长5%。徽州区成功入选“安徽省十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黄山市唯一入选的区县。
奏响工业发展强音
“以前,公司生产基本都是依靠人工,成本比较高,现在好了,在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生产线已实现自动化生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安徽新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袁家喜说。
安徽新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岩寺镇本土培育的行业龙头企业,专注于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近年来,黄山市徽州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不动摇,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今年1月至5月,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
“多亏了政府部门的帮助,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得这么好。”袁家喜告诉记者,只要公司有需求,岩寺镇工作人员基本上随叫随到,帮助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尽全力解决他们的问题。
企业壮大,园区自然发展得快。目前,徽州经济开发区共有入园工业企业326户(规上企业121户),其中4家企业产值10亿元,12户企业税收超千万元,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4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户(其中国家“小巨人”企业11户)。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户,博士工作站5家。
下一步,徽州经开区将扛牢实体经济这个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纵深推进“3139”工业发展行动,大力开展“区长+链长”招商,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扩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赓续荣光 擎画新章
踏上岩寺这片红色热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这片红色故土上,我看见教官教授孩子们国防知识,提升他们的国防意识,我看见一个个红色旅游景点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我看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前行。如今,岩寺镇以只争朝夕的干劲、百折不挠的韧劲,持续推动全镇综合实力实现质的飞跃,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