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荆文娜
最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又有了新进展。8月1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蒋毅表示,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启动实施,加快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扎根基层,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已累计开展远程医疗服务110万例次,通过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下沉服务基层患者约300万人次。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深入总结和提炼创新,是减少患者跨省就医、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国各地加大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力度。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万个,诊疗人次达10.4亿人。
第一例POEM手术、第一个消化内镜减重门诊、第一次将分子病理技术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用于临床诊断;新疆南疆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陕西榆林突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被“抢”回生命……
近年来,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百姓在家门口看病从梦想照进现实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国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生动注脚。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了解到,自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指明方向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围绕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专科病种,以国家高水平医院为输出医院,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医疗技术和先进管理运营经验向中西部等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平移”、定向放大。通过各省级政府与输出医院合作共建,以本区域具备建设发展基础的依托医院为载体,补齐医疗资源和能力短板,解决当地人民群众重大疾病诊疗问题。如今,各项目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已经覆盖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以外的所有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中西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为重点,如期完成全国规划布局。其中,75%位于中西部地区(含兵团及享受中西部政策地区),56%位于非省会城市。承担建设项目的输出医院共69所,均为高水平医院,涵盖了27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5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属(管)医院以及绝大部分已设置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省级高水平医院。2023年和2024年,项目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均在85%以上,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等异地就医大省的项目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达到90%。
同时,相关部门还强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管理,推进项目落地见效。据了解,为构建符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在总结项目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印发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地方政府项目建设和保障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输出医院运营管理责任。截至2025年6月,输出医院累计派驻专家和业务骨干1.26万人次,扎根中西部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加快把管理运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先进经验模式引进落地。此外,输出医院累计在当地设立专家工作站(室)530多个,为项目医院进修培训医务人员7.98万多人次,打造“带不走的医疗国家队”。
此外,相关部门充分落实功能定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方面,大量仅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开展的复杂技术惠及更广大群众。截至2025年6月,项目医院累计建设1100多个重点专科,引入新技术12600余项(其中填补项目医院所在省内空白2000多项),重点专科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持续提升,更加方便人民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医院全部开展医联体建设,积极面向县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对口支援、义诊等工作,持续推动国家级、区域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和城乡基层下沉,辐射带动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