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线理论圈)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从而在欧美产生一批先行现代化国家。但先行现代化国家并不是将现代化无私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而是利用自己的先行优势向其他地区殖民,从而造成一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取得独立,并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但是后发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只有少数国家发展起来。
中国经过多年努力,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仍有相当一部分后发国家没有摆脱历史造成的殖民经济结构,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状况。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后发国家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为广大后发国家提供可供参考的智慧与方案。
后发国家的发展方式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在取得独立后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效仿发达国家推进现代化。
当时,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样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市场制度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另一类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采取计划经济方式实现现代化。
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这两类现代化方式都暴露出各自的缺陷,部分后发国家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况。这就要求后发国家必须立足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后发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现代化起点。各个国家起点不同,后发国家的具体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方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化国家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阶段,而后发国家现代化既不可能一切都“从头再来”,也不可能直接跟随先行现代化国家实行第三次产业革命。
后发国家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当的切入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快速发展,加快本国的产业升级。这样,就造成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叠加方式”,也就是说可能在较短的时期里,走完先行现代化国家长时期走过的路。
第二是各自的资源禀赋。根据自身国情选择适当的切入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身的资源禀赋。一般来说,后发国家处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以初级产业为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首选。但是,由于大多数后发国家都从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时期致使资源产品供给过剩和价格下跌。这种状况有利于先行现代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而不利于后发国家。
所以,后发国家必须加快产业升级,从初级产业上升到制造业,并且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当然,有些国家某种资源特别丰富,可以较长时期专注于资源性产业发展。但如果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那就极易陷入“资源魔咒”之中。
第三是各自的制度文化。制度条件既包括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包括殖民地时期的文化传统。后发国家必须摆脱殖民主义文化传统,并且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改造,从而建立新的、适合各自现代化的制度文化。在一部分后发国家中,宗教对制度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先行现代化国家在历史上也曾经受到传统宗教观念的束缚,他们通过宗教革命和后继的观念革命摆脱了这种束缚,从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也一度产生阻碍作用,但经过一系列转化和创新,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成为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总之,从后发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究竟采取哪一种现代化方式,必须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进行选择,才能成功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后发国家的政府角色定位
后发国家由于起步较晚,资本积累有限,经济技术落后,不得不靠国家力量来推动现代化,例如采取经济开放与改革措施,由此奠定现代化的产业基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但部分国家完全转向自由市场经济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后发国家必须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确定政府的角色,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是国有经济。部分西方前殖民地取得独立后,普遍将原宗主国的资产和企业实行了国有化,使其成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投资和建设,国有经济往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国有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作用绝不能忽视。
第二是经济计划。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主要的后发国家都编制过经济计划,对于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推进作用。但经济计划并不能取代市场,计划也必须以市场为基础。
第三是产业政策。为迅速摆脱殖民时期的经济结构,后发国家往往通过产业政策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些产业政策通常强调依靠发展基础性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来实现工业化,但政策实施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农业的基础作用和轻工业的资本积累作用,从而导致粮食短缺和普通消费品依赖进口的情况。
第四是贸易政策。在现代化初期,后发国家对于进口制造品特别是生产资料产品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出口能力有限,往往以初级产品为主,贸易条件十分不利,所以贸易赤字较大,外汇严重缺乏。在这种状况下,后发国家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并且取得有限的成功。
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需要对本国产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而这种保护政策往往造成一个依赖保护的落后产业集团,从而限制了市场的开放和有效的竞争,其结果就是低效率。到20世纪80年代,不少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通过开放市场,转向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并取得成功。事实上,不论是实行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政策,都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和生产力边界,加速各自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是社会政策。有的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会产生“溢出效果”,即经济发展成果会自行地分享给社会。但更多的事实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马太效应”,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矛盾激化,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后发国家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后发国家赶超战略的成败
后发国家一般都把赶超发达国家作为目标。所谓的赶超目标,一方面是GDP的总体规模,而GDP的总体规模要通过GDP的增速来实现。所以,后发国家普遍重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是经济体制,一般认为,要实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也需要采取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而导致发展方式的简单模仿。
但历史事实表明,这种简单的模仿并不能实现赶超目标,并不能取得现代化的成功。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既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也要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调整各自的经济体制,使经济体制与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首先,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战后,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发达国家。这是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采取的战略,也就是说,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没有赶超。所以,后发国家在一定时期都制定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指标,并且为实现这些指标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但是,在经历一个较高增长阶段后,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速会减慢下来。事实上,任何国家和经济体都不可能实现持续的高增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后发国家也不会例外。总的来说经历一个时期的高速增长后,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说,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其次,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发国家的发展早期,由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往往被忽视,通常通过高积累率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方式得到的是高速度,但经济效益没有相应的提高,人民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另外,这种高速增长往往是通过较高的资源消耗取得的,并且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所以,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必须注重增长质量的提高。事实上,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然而,这种认识需要经历现代化的实践并且不可避免地经历挫折才能达到。
最后,实现从赶超战略向创新战略的跨越。后发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成就总体上是有效的。一方面,从经济总体规模上看,多数后发国家还没有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另一方面,从经济体制上看,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后发国家现阶段的发展,反过来说,发达国家已经不能为后发国家提供有用的借鉴和样板。所以,不论是经济技术还是经济体制,后发国家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从赶超战略向创新战略的跨越。
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和独特价值
世界上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固有的弊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打破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特别是为广大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样板。
第一是民族独立。中国和多数后发国家,都曾经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长期作为西方殖民者的附庸而存在,不能自主发展。所以,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但是,主权独立并不等于真正的独立,还必须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民族经济,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是国家调控。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作用,不论从现代化的发动还是现代化方式的选择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各项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国家调控。但要避免政府包办一切,发挥好市场的作用。
这就是第三个方面,即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些后发国家或先或后都实行过经济计划,可以说是通过国家计划发动了现代化。但是当现代化发展起来后,需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持续这一过程。
第四是产业升级。在一定时期的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后发国家往往处于低端,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较低,竞争力较差,必须不断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离不开引进先进技术,但引进技术是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所以,从根本上讲还必须实行自主创新。这是第五个方面。
最后是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应当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收入分配的协调等。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这些条件并不是所有后发国家都具备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价值。这里说的是中国与其他后发国家不同的方面,其他国家不能完全照搬中国经验,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完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从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步骤、到每个发展阶段的方针政策,都是在党的指导下确定和实行的。多数后发国家实行议会民主,存在混乱的党争,因而政策难以统一。
第二,中国具有大规模的人口和市场,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其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部分后发国家没有这样的“人口红利”,有的国家人口增长快但教育落后,缺乏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少后发国家因国内市场狭小,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第三,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奠定文化根基。不少后发国家,经西方殖民化过程,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弃之如敝屣,这样的现代化很难说不是西方现代化的附属品。
作者: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8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蔡庆悦
网络编辑:张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