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涌金楼)
好吧,我承认,光这个题目,慈溪人就会跳起来:不把我们放前面?!
前不久,涌金君发布了一篇浙江最具CP感的城市,其中余姚和慈溪这对组合人气爆棚。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两座“相爱相杀”的千亿级城市。
在网上有个开脑洞的设想:假如把余姚和慈溪合并,浙江会不会原地诞生一个超级强县?
从去年GDP数据来看,慈溪为2928.6亿元,排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的第四位;余姚为1682.8亿元,排在十五位,两者强强联合,昆山和江阴也得抖一抖。
当然,这只是畅想。为什么很多人总爱把他俩“组CP”,只因为这哥俩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真兄弟。
余慈区位图。地方供图翻开余慈两兄弟“家谱”,历史上同属一地,1949年至今共经历过四次行政区划调整,分分合合,相互交融,属于省内典型的地域相连、血缘相通、方言相同、文化相近,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组乡镇数据很有意思:现余姚21个乡镇街道,5个“祖籍”是老慈溪;现慈溪19个乡镇街道,15个“老家”是老余姚。
更绝的是,老慈溪的县城慈城,如今“落户”到了宁波江北区。
花开两朵,各自灿烂。然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坎坎坷坷是共性的,如用地零散低效、基础设施滞后、同质化竞争激烈、高能级平台不足等。
慈溪主城。视觉中国宁波市作为“旁观者清”的老大哥,很早开始操盘“余慈统筹”这盘大棋——
2003年,《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发布,首次提出“余慈统筹”的战略性概念;
2006年,宁波颁布《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步制定并印发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真正在空间上进行统筹布局;
2015年,余慈统筹被纳入两地总体规划,在职能分工上实现了相互错位、共同发展,初步达成统筹共识;
2024年,最新版《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对外公示。
从历年文件可以看到,为了促成兄弟城市协同发展,宁波可谓操碎了心。
效果咋样?按照官方说法是,两市经济更加活跃,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合作和民间往来更为紧密,余慈统筹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据知情者透露,历次版本的余慈统筹,多半盯着两地内部空间如何相向发展,缺乏更高维度和站位去全局谋划。而且,光有“面上”的规划,缺乏配套性政策支撑,难以调动两市的积极性。
当地基层干部的体会则更为具象化。
过去这些年,慈溪主要往东北发展,余姚重心则偏向西北,两市空间上并未相向融合,不利于集聚发展,造成了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余姚河姆渡遗址。视觉中国怎么让两市“劲往一处使”,宁波当地很多专家没少琢磨,其中就包括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空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倪敏东。
他认为,在新的统筹机遇下,余慈地区亟需协同竞合、错位发展,在湾区一体化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
倪敏东提到的“新机遇”,正是去年公示的《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细看这份规划,重点有三个关键词:交通快联、产业协同、设施共享。
其一,两地背靠宁波,处于海边“末梢”。作为浙江第一强县,慈溪至今尚未通高铁,出行得跑去余姚。
但这种格局即将翻篇,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高铁,以及宁波至慈溪市域铁路,还有规划中的部分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彻底打通两地任督二脉。
宁波余慈统筹规划图。地方供图
其二,两市民营经济底子厚,早年从模具塑料起家,如今各有特色产业,但同质化竞争问题还在。
这意味着,双方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上有着很多合作空间。按照规划,两市要求对标宁波“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协同互补的产业分工。
其三,两市产业升级带动人口增长,公共服务设施捉襟见肘。
对此,两市与宁波之间将打造一座占地1600多亩的翠屏山中央公园,将此作为各方深度融入的纽带,形成以宁波中心城区、余慈城区为主的北部千万人口大都市格局。
规划蓝图再美好,最终还得看两兄弟愿不愿意、肯不肯干。
余姚和慈溪,天生有着股不服输的劲,不然哪来的“杨梅之争”、“余秋雨故乡之争”,关键要把这股劲用对地方。
拼经济,靠的就是这种争,但绝不是兄弟之争,而是携手共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