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哲昊 通讯员 林彤欣) 近日,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水下考古国际培训班暨第十期全国水下考古培训班在平潭圆满结业,吸引了21名国内外学员参加,其中15名学员来自国内考古行业一线,6名国际学员则来自埃及、南非、突尼斯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本次培训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办,为期100天,教学课程由水下考古潜水培训、水下考古文化课和水下考古实习三部分组成,邀请有关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航海史、海洋物探、出水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保障培训课程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在培训汇报环节,现场通过纪实视频展示学员在平潭海域进行的沉船测绘、潜水实操等核心课程成果。学员们不仅顺利完成了水下考古工作各流程课程,还在平潭老牛礁及其周边海域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采集出水文物标本157件套,为深入研究该区域沉船遗址提供了更翔实的材料。
“此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水下考古技术,比如潜水操作等,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种跨国际的合作,我们不仅有效交流了考古工作经验,更深入了解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南非学员伊普菲·穆法马迪说。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周君生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参与本期培训的国家共建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设立古代沉船考古、陶瓷贸易网络、航海技术传播等国际开放课题,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深化资源共享与研究合作,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A股小阳春,这家大厂多项领跑
下一篇:构建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