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证指数一举突破3600点,这也是继2007年、2015年、2021年之后,沪指第四次站上3600点高点(去年10月8日盘中突破3600点除外)。
从各大指数今年以来的表现来看,北证50以近40%的绝对优势领跑,中证1000、中证500、创业板指紧随其后,涨幅在10%上下。
自4月初中美关税战以来,A股一直在“悄摸摸”地往上爬,虽然上涨的势头不及去年“9.24”的闪电牛,但“老基民回本、新基民赚钱”的声音慢慢多了起来。
Wind统计显示,截至7月25日,年内收益超过40%的主动权益基金有160只。
上一次有上百只主动权益基金半年收益超过40%的行情还是在2020年。时间拉长到近一年,全市场有527只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超过50%。
随着继续扩大内需以及“反内卷”积极信号的释放,看好权益市场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不过,也有不少投资者在留言区发出疑问:这波牛市还能持续多久?当前是止盈还是加仓?
我们的看法是,与其纠结于指数会涨到多少点,还不如复盘下这轮行情中哪些公司、哪些产品抓住了机会,好为之后的投资找些参考。于是,我们对主动权益类基金做了一次大筛选,标准如下:
(1)Wind投资类型(二级)分类中,保留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
(2)分别筛选近一年(2024.7.26-2025.7.25)业绩大于100%(翻倍)以及大于50%的基金;
(3)当涉及多个份额,只统计A类份额。
筛选结果显示,以主动管理起家、且风格偏成长的大厂,在这一轮行情中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广发基金,近一年共有20只产品收益率超过50%,其中有10只净值今年创下了新高,覆盖成长、价值、创新药、科技、北交所等多个重点风格和板块,更有3只产品收益翻倍。
表1:广发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超50%的产品列表
Wind,截至2025年7月25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下面,我们不妨详细分析一番。
领跑医药与科技两大热门赛道
说起哪些行业今年表现最亮眼?医药和科技肯定占有一席之位。
尤其是医药,在经历了近4年的单边下行之后,今年以港股医药、创新药为代表的强势涨幅,令不少投资者感到欣慰,也让诸多医药主题基金火速“回血”。
放眼全市场,医药投资能力较为突出、投研配备相对齐全的权益大厂屈指可数,此次筛选出来的广发基金算是其中一家——旗下有3位医药基金经理,管理6只医药基金,规模合计91.91亿。
表2:广发基金旗下医药主题基金
Wind,截至2025年7月25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其中,吴兴武管理的港股深医药A、创新医药两年持有A以及医药健康A,近一年收益分别为79.73%、74.92%、61.61%,表现可圈可点。其中沪港深医药A弹性最好,在同类产品中表现突出。(截至2025年7月25日,下同)
吴兴武是天津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和南开大学生物学专业硕士,科班出身的他,从事医药研究已近16年;他于2015年2月开始独立管理全市场基金,2018年开始管理医药主题基金。
在选股上,吴兴武的思路是兼顾短期增速和长期竞争力,从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商业模式入手挑选优质公司。
在吴兴武看来,医药既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也是一个常看常新的行业。为了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他在工作之余,还自费参与了为期两年的创新药研发课程学习。这种扎根产业的研究积累,也转化为基金经理优异的选股能力。
比如2023年1月上市的“十倍股”百利天恒,上市之初的市场关注度较低,但吴兴武在其上市当季就纳入到广发医疗保健的前十大重仓。到了2024年底,ADC新药“出海”使其成为2024年十大最赚钱医药公司之一,股价也因此翻倍。对百利天恒一直持有至今年二季度末的广发医疗保健,也由此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此外,吴兴武在创新药赛道挖出的牛股还有泽璟制药、昂立康、三生制药等等。以泽璟制药为例,吴兴武在其2024年3季度出现调整时便重仓布局,因此较为完整地获得了这只股票在过去三个季度里110%的涨幅。
除了吴兴武之外,广发基金的段涛和王瑞冬也是医药投资“能手”——段涛管理的广发医药创新A近一年收益71.31%,王瑞冬管理的广发医药精选A近一年收益为61.84%。
虽然这两只基金规模较小,但便于基金经理覆盖市值较小、成长弹性较好的个股,更有利于发挥主动选股的优势;另外,他们的投资风格与偏好品种也各有不同,团队成员之间可形成互补。
对比来看,段涛的投资更贴近市场热点,重仓了今年大火的港股创新药,因此更具锐度;王瑞冬则更关注盈利的确定性,在其持仓中能找到不少偏创新产品或者研发服务的上游公司。
除了医药赛道之外,今年的科技也是一条主赛道。从DeepSeek到人形机器人,以AI为核心的大科技板块受到全球“聪明钱”的追捧。吴远怡管理的广发科技创新A精准把握了科技行情,近一年收益达53.74%。
此外,观富钦的广发睿盛、陈韫中的广发科技动力,也是偏配科技赛道的主动权益基金。以2025年二季度持仓为例,这两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中,均有5只是TMT标的。
我们还留意到,在广发旗下近1年收益超过50%的主动股基中,还有一只港股基金——广发港股通成长精选(股票仓位是80%-95%,但港股通仓位占比不低于80%),其在前十大配了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中芯国际、快手-W等科技牛股。
可以说,在今年以来热门的两大赛道(医药和科技)上,广发旗下的选手都很好地发挥了主动管理的优势。
成长风格突出且各有所长
不管是创新药,还是AI,亦或是北交所,总体来说都是一个成长占优的结构性行情,价值风格略逊色一些。
这也与广发成长风格团队的能力圈高度契合,今年团队管理的多只基金收获颇丰,包括吴远怡管理的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成长领航一年A、科技创新A,陈韫中管理的成长启航A、中小盘精选A等。
与几位医药基金经理一样,这两位成长型基金经理的风格同样突出且各异。
吴远怡是一位擅长自下而上选股的成长风格基金经理,2020年加入广发基金成长投资部,在这之前,他曾先后在申万研究所消费团队研究纺织服装行业,在惠理基金(香港)担任研究员、副基金经理,以及在中国人寿管理港股通组合。
因为吴远怡具有消费、科技、制造等板块的研究经验以及港股投资经历,所以今年大热的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也自然被其敏锐挖掘并重仓持有,成为旗下基金净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TOP20的基金基本上成了创新药专场,而吴远怡管理的广发成长领航没有押注创新药却仍然拿到了非常好的业绩,今年收益接近翻番,这个结果还是很不容易的。前面提到,他虽然重仓了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但7月新消费熄火期间,他的成长领航继续上涨了17%,说明基金的上涨引擎并不是靠单一赛道驱动。
横向来看,吴远怡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他擅长从微观着手并发现当前宏观时代背景下成长股投资脉络,以好奇心作为驱动去观察和判断机会,强调前瞻性;第二,非常注重行业层面的分散性,比如消费、TMT、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等。
对于“个股集中、行业分散”的风格,吴远怡曾在采访中解释过,自下而上的方法会淡化对宏观和择时的把握,因此,通过投资不同低相关性的成长资产,可以分散组合风险、争取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
与吴远怡一样,陈韫中也是一位自下而上选股型的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行业配置同样强调均衡分散。其在管的产品中,近一年表现最突出的是广发成长启航,过去一年收益翻倍。
去年9月末,随着利好政策落地,陈韫中大幅抬高股票仓位至9成,主要增配了港股互联网及A股科技成长标的,涵盖了新能源、半导体、军工以及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算力、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方向。
与完全自下而上选手不一样的是,陈韫中并不单纯追求高增长,而是将行业周期作为判断的核心依据之一,力求在合适的时点介入,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一支球队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在赛场上比拼“种子选手”的成绩,“板凳的深度”也是重要能力之一。(注:“板凳的深度”指通过替补球员维持或提升比赛强度的能力储备体系)
自年初至7月25日,沪深300的涨幅为20.74%,中证800成长上涨27.50%。对照着看广发的主动业绩榜单,TOP20榜单的近1年收益率都在50%以上,21~66名的收益率处于27.68%~49.63%,也就是说,广发基金旗下有66只主动基金跑赢了中证800成长指数。
表3:广发基金旗下跑赢中证800成长指数的部分产品
Wind,截至2025年7月25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量化策略同频闪耀
回顾近一年,如果说主动权益基金凭借优选行业、精选个股实现了超额回归,那么,主动量化基金则依据先进的技术捕捉投资规律,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例如,李育鑫和易威管理的广发量化多因子A,近一年收益率为82.84%,相比基准的超额回报达到31.78%。
表4:广发基金旗下采用量化策略选股的基金
Wind,截至2025年7月25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上图是广发基金采用量化策略选股的9只基金,近1年收益在28%~82%,这些产品是由三支不同的量化团队管理。
其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是量化投资部,用的是传统的多因子+机器学习策略,管理量化多头、指数增强、量化对冲等基金,业绩出众的量化多因子、定位于红利增强的高股息优享正是来自这一团队。
在“主动+量化”领域,广发还有主观研究出身的两支团队在探索,一支是由从业近二十年的老将杨冬带领的基本面量化团队,另一支则是由林英睿领衔的稳健策略部。
杨冬对量化的探索始于2021年,他发现单一策略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于是思考构建多样化的策略,通过覆盖更多的股票,让产品具有更好的市场适应性。此后,他从券商金工团队引入2位量化策略研究员——陈可和陈伟,借助丰富多样的工具开发新策略。
目前杨冬在管的广发稳健策略、广发东财大数据等smart β增强产品,以及3只主题增强基金,包括广发制造智选、广发科技智选和8月7日开始发售的广发资源智选,都是采用“主观+量化”策略选股,在对应的板块中寻找Alpha。
此外,由深度价值选手林英睿带领的稳健策略部,目前有9名投研成员,他们是通过系统化的投研方法来挖掘Alpha,并形成清晰稳定、可解释、可预期的投资策略。
该部门目前主要管理两类产品:一类是主动量化产品,比如叶帅管理的百发大数据策略成长,在小盘价值领域挖掘Alpha,曾质彬和叶帅管理的广发估值优势,则是在中盘红利方向寻找机会;另一类是主观多头+量化策略结合的基金,比如林英睿管理的广发鑫睿一年、广发睿恒、广发价值领先等。
以进化应对变化
过去三年,主动权益类产品整体表现不及市场平均水平,这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主动权益的存在意义。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广发始终在探索与进步。
从行业到风格,再到量化策略,广发在全面配置的基础上,将深入研究转化为实打实的业绩。
如中生代基金经理吴远怡,在“观察、判断及预测”的基本面研究三阶段中,强调观察和判断,很少做预测;从业近20年的老将杨冬,参与管理的广发多因子连续七年(2018-2024年)战胜沪深300指数、中证800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这样的基金全市场仅有两只。
量化策略的不断完善。林英睿带领的团队,这几年新开发了不少策略,包括北交所股票的策略、中证1000指数的增强策略等等,还搭建了主动量化投研框架平台,为其他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赋能;杨冬团队也把主观判断和量化结合起来,他管理的广发稳健策略在2024年跑出了25.93%的收益率。
持续注入的新鲜血液。这几年,广发基金陆续招了不少绩优基金经理,让团队风格更多样。
例如,冯汉杰的风险控制能力为市场所称道,苏文杰擅长周期制造类资产的投资,王鹏在消费的K形分化中挖掘更有韧性和壁垒的牛股。“新人”的加入,让团队的投资风格和策略更加多元化,不管市场风格怎么变,总有合适的策略应对。
深度融合的投研体系。广发基金重视基本面研究,秉承研究驱动投资理念,研究团队分为7个行业小组,负责细分行业和个股机会的挖掘。
其实,不管是基金经理们对能力圈的动态拓展、策略工具的迭代升级,还是团队生态的多元互补、一体化的投研体系,都是广发基金在爬坡迈坎的过程中对主动投资能力的持续打磨。
《史记·礼书》有云:“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市场正在回暖,我们也期待广发基金这些年的打磨,能让“良好的投资体验”变得更加可感、可知。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关鹤九
责编:艾暄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