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对10家商用车企启动缺陷调查,督促其召回56款车型共1675辆车。这些车辆存在的防护装置不达标、反光标识缺失等问题,都是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显性隐患”。然而,若没有监管部门的“出手”,这些车企似乎打算让问题车辆继续行驶在道路上——这种“坐等督促”的姿态,暴露的不仅是责任意识的淡漠,更是行业自律的短板。
主动召回本应是企业的“必答题”,而非监管部门“催”出来的“附加题”。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车企一旦确认产品存在缺陷,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并实施召回。作为产品设计、生产的主导者,车企对自身产品的安全性能最有发言权,也最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但现实中,部分企业把召回视为“负担”,要么对缺陷视而不见,要么用“个案处理”敷衍了事。这种态度背后,是对生命安全的轻慢,更是对市场规则的漠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一些企业算错了“账本”——盯着召回产生的短期成本,却忽略了对品牌信誉的长期透支。一辆缺陷车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不仅会夺走生命,还会摧毁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而一次主动召回展现的责任担当,能赢得市场尊重。去年,某新能源车企在监管介入前,主动召回存在电池隐患的车辆,不仅未引发信任危机,反而因“坦诚”收获好评。这说明,企业的责任感与市场认可度,从来都是正相关。
要打破“坐等督促”的困局,既需要监管“长牙”,更需要行业“造血”。监管部门可建立缺陷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锁定风险车型,变“事后督促”为“事前提醒”;行业协会应推动建立主动召回激励制度,将召回记录与企业信用评级挂钩;而车企更需重构价值观,将“安全优先”植入生产全流程。
汽车方向盘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车企只有摒弃“等、靠、拖”的心态,把主动召回内化为生存本能,才能在市场浪潮中行稳致远。毕竟,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从来不是侥幸躲过的召回成本,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
□卓 木
下一篇:检验检测人员取证年龄延长至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