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本报记者 李 筱 摄□ 本报记者 李 筱
七月的湖南邵阳武冈,雨后初霁的清晨裹挟着湿润的草木气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旧址的青石板路还有一些潮湿。一行人的脚步声打破了静谧,却愈发衬出此地的庄严肃穆。7月24日,在“致敬民族脊梁 传承抗战精神”团结读书会举行前,全体与会者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了这座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建筑。
从1938年3月到1944年11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武冈共办学7年8个月,培养学生、学员2.3万余人。“这里培养的军官,80%都血洒疆场。”讲解员的声音轻柔却带着千钧重量,字句落下,像石子投入湖面,在每位参观者心中漾开久久不散的涟漪。不远处的法相岩太保洞洞顶,“好男儿杀敌去”六个一尺见方的朱红大字色泽如新,历久弥坚。武冈中山堂陈列馆内,《战斗日报》《武冈月刊》泛黄的纸页上,那些关于学员们浴血奋战的报道,正是这句誓言最鲜活的注脚。
这场参观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的闸门。烽火岁月的细节具象为眼前的文字和照片,与会者深刻体会到,那些被广为传颂的精神品质,从来都扎根在真实的生命与牺牲里。
参观结束后,读书会在《雪峰山会战》纪录片的枪炮声中启幕。本次活动分为“聆听抗战烽火,铭记历史功勋”“诵读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书写爱国情怀,立志建功立业”三个篇章,阅读《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文集》《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湖南卷)》等著作。
随后,历史学者曾胜程走上台,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讲述抽丝剥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邵阳抗日斗争历史铺展在众人面前。
1938年深秋,吕振羽在夫夷河畔提议创办了一所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师生们用长板凳当课桌,以油灯为照明,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共在南方创办的重要教育基地。“忠诚勤敏”的校训写在土墙之上,更刻在学员们的心里。
曾胜程的讲述让民革党员、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孙晓兰深有感触。作为公益诉讼检察官,她在分享《南方抗大:塘田战时讲学院纪念文集》的阅读感悟时说:“塘田战时讲学院‘忠诚勤敏’的校训,与我们守护公共利益的初心一脉相承。”民革湖南省委会参政议政处副处长周专在分享读书感受时说,塘田战时讲学院孕育的抗战精神与当下“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我们当以塘田精神为镜,在学规定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强作风中锤炼担当之勇,在树形象中永葆为民初心。”
在第二篇章的诵读环节,《赵一曼致儿子书》中“母亲是用实行来教育你”的深情,与《左权家书》里“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是人生最大的光荣”的豪迈隔空对话。
在“对话历史”环节中,民革党员、邵阳市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中心统计信息部副部长杜书琴讲述了祖父谭景圣的故事——这位黄埔军校分校军医毕业生,在常德血防一线坚守十年,“他以‘多救一人、多拯救一个家庭’为信念,充分诠释了医者担当。”杜书琴说,祖父用实际行动成为他们家族的榜样。
十几年来,民革湖南省委会在全国率先发起“关爱幸存抗战老兵”计划,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累计慰问救助幸存抗战老兵1700多人。为进一步加强湖南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在活动中,湖南民革各地市委会代表共同宣读《以山河之名,向先辈致敬——湖南民革抗战记忆守护行动联合倡议书》,呼吁成为抗战历史的“擎灯者”“守护者”“奋斗者”。
这份传承和承诺,在读书会的履职分享环节中变得更加具体。民革党员张霓提起,去年她在参加民革中央举办的“我和祖国共成长 我与民革同奋进”演讲比赛时,面对海量选题,毅然选择了抗战祖统主题,“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湖南抗战老兵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值得最高的荣誉。”
“我们迎着大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读书会在集体诵读《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中走向尾声。“邵阳是一片能‘把山河写成诗、把热血炼成钢’的红色圣地。”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范泽容表示,“读书会不仅是一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读书活动,还是一次学习先辈、锤炼品格的教育活动;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现实的淬火——让历史照进现实,让英雄住进心里。”
正如范泽容所说,这场读书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那些在烽火中种下的香樟树,如今已亭亭如盖;烽火记忆里的精神力量,也必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更蓬勃的未来。
上一篇:保持不懈与鲜活的状态
下一篇:南昌双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