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俞圣彤
蝉鸣七月,暑意正酣,一股赛博朋克风席卷而来。7月15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江阴赛)闭幕,江阴成为大赛开展以来首个连续三届的举办地;时隔约一周,2025“申达杯”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又在这里开赛。
青年创客们在机器人领域迸发出创新活力,折射出“科创江阴”积极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清晰战略路径。一个是国内技术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机器人赛事之一,另一个是无人系统领域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的国际专业赛事,大赛的持续落地让江阴及其机器人产业跃入大众视野,为当地产业创新注入新鲜活力。
作为传统工业强市,“江阴制造”早已加速迈向“江阴智造”。近年来,江阴将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列为五大未来产业之一,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今年出台的《江阴市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工业大脑、机器人协作制造、机器视觉检测等智能化场景落地,加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集聚人工智能制造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超50家,其中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超20家,全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亿元。这一方案与《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形成共振,后者提出2025年全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江阴作为核心承载地,正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生态。
江阴机器人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本土企业的技术突破。
江苏特贝尔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作为人形机器人核心“关节”部件,其精度与灵活性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江苏华兰药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凭借“AI视觉检测”等10项关键技术突破,企业产能提升20%,单位产品成本降低15%。从核心部件到场景革命,江阴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进”应用场,人才是关键。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作为多个赛事举办地,不仅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流的师资力量,更通过校地共建的“八个一”工程,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江阴还与省产研院共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联动本地高校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成为江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智囊团”、技术攻关的“桥头堡”、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机器人大赛,既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更是广大青年学子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舞台。近年来,江阴全面启动“科创江阴”建设,一体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战新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日前,江阴派出“AI军团”参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脉搏。面向未来,江阴将持续完善产业顶层设计,健全一产业、一规划、一链长、一专班、一政策、一基金等“六个一”培育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建链,聚力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江阴,正以其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强大的科研支撑以及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崭露头角。
上一篇:探索技术赋能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下一篇:第十四届天津相声节周六开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