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李俊玲 李昊远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以空前速度重塑教育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技术的集成者,不仅重塑着知识传播的载体形式,更推动着思政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引领”、从“单向传输”转向“多维互动”的根本性转变,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
技术赋能,重构思政教育的知识生产范式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正在重新定义思政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面对传统思政教育资源碎片化、供给模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构建智能关联、精准适配、即时回应的资源整合机制,推动教学要素的系统性重构。
构建智能知识图谱,打造结构化理论体系。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动态知识图谱技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党史资料、时政热点等海量信息编织为有机联动的理论网络。
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突破因材施教瓶颈。基于学习者画像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构建覆盖认知特征、兴趣偏好、价值取向的多维模型。针对文史类学生,人工智能系统可自动生成“敦煌壁画中的文明互鉴”专题;面向理工科群体,则打造“两弹一星”精神与当代科技攻关案例库,通过数据可视化弘扬科学家精神。
建立时政转化引擎,构建敏捷回应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事件捕捉与内容生成功能,可将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快速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嫦娥六号”探月任务中,人工智能24小时内即生成包含任务技术突破、国际合作亮点、航天精神传承的立体化案例包,并配套生成互动问答、虚拟实验等教学组件,构建“事件发生—素材生成—课堂应用”的闭环响应体系,使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场景革新,重塑价值传导的沉浸式体验
通过具身认知场景建构、动态思辨系统开发与多模态反馈机制创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破解传统思政教育中情感共鸣不足、价值内化困难的实践瓶颈。
打造时空穿梭的具身认知场景。运用三维重建与扩展现实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还原历史现场的教学张力。在“延安精神”教学中,杨家岭革命旧址的虚拟场景允许学生参与“大生产运动”的田间劳作,通过体感设备感知南泥湾垦荒的艰辛。
构建动态辩证的价值观训练系统。通过对抗生成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可构建不同立场的观点交锋场域。通过搭建动态伦理思辨系统,实时生成技术伦理等议题的辩证矩阵,引导学生开展人机协作的价值观冲突调解,并经语义分析转化为教师教学设计迭代的认知图谱。
建立多模态的情感识别反馈机制。集成微表情识别、语音情感分析等技术,人工智能可实时感知学生的认知状态。当系统通过微表情分析捕捉学生对“共同富裕”政策存在认知困惑时,可自动调取义乌“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蜕变案例,并生成“先富带动后富”的沙盘推演任务,通过构建“认知冲突—实践验证—价值认同”的闭环体系,使理论灌输转化为情感共鸣。
生态协同,构建跨界融合的育人共同体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打破校园物理边界,推动形成资源开放共享、教学多维联动、评价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以开放平台促进资源要素流通。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去中心化资源联盟链,整合高校马院、党史馆、融媒体中心等机构的优质资源,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版权确权与收益分配,使《觉醒年代》影视素材、脱贫攻坚纪录片等资源实现跨平台流通,有效提升资源调用效率。
以智能教研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数字孪生教师”系统,基于课堂行为大数据分析建立教学能力三维图谱。比如,在“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备课中,系统自动生成教学重难点分布热力图,提供跨校优秀课例的智能比对,并模拟不同教法的学生反馈,提升集体备课效率。
知行合一构建评价体系。开发“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模型,整合课堂互动数据、社会实践记录、网络行为日志等多源信息。比如,在“生态文明”教学专题中,可通过分析学生关于“双碳”目标的讨论文本、追踪校园节能行为的持续情况,最终生成包含价值认同度、行为转化率等指标的动态画像,实现知行合一的可视化评价。
伦理规约,筑牢技术赋能的防护屏障
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必须建立价值引领与技术理性的平衡机制。一是夯实数字基建,筑牢安全防线。建设“思政教育数据中台”。通过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障隐私前提下完成学习行为分析。二是完善治理体系,防范技术异化。制定《思政课AI应用负面清单》,明确数据采集边界与算法透明度要求,组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等构成的“智能思政督导委员会”,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意识形态审查。三是拓展实践场域,回归育人本质。打造“虚实融合”的实践育人空间。通过数字人技术实现与焦裕禄、王有德等模范人物的跨时空对话,在虚拟实践中深化价值认同。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思政教育也将呈现智能增强、场景泛在、评价精准的新特征,但技术革新必须始终聚焦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穿透力、理论说服力与情感感染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在技术变革中坚守教育初心:确保技术工具始终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避免陷入“技术崇拜”的认知误区,建立覆盖内容生成、传播、反馈全周期的审核机制,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中国特色的智能思政教育新范式。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2022SJSZ0690〉,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新时代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研究”〈24SZC-1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一篇:江阴:竞速AI赛道发力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