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保护传承新篇——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记
创始人
2025-07-27 22:47:08
0

实习生 傅鑫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7月27日,绵延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已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下走过了一整年。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张勃看来:“它是一个分号,前面是申遗攻坚的段落,后面是保护传承的新篇章。”一年间,从古建筑的砖瓦到普通人的生活,从中轴线的物理空间到深层文化基因,都在发生着深刻而温暖的变化。

保护体系全面升级

“世界文化遗产”这张新名片给北京中轴线带来的,是保护体系的全面升级。

“原来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上‘世界’二字,不仅是名称之变,更是保护理念的扩容。”张勃清晰记得,北京市出台的新条例重点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法律规范的与时俱进,让每一步保护行动都有了制度坐标”。

7月27日,北京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明确加强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提升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能力、加强北京中轴线传承利用、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将得到充分彰显,北京中轴线将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藏在数字与科技里的技术密码,也悄悄地守护着这副古老的骨架。北京测绘院带领另两家单位牵头搭建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集成了近3万个传感器,实时捕捉建筑裂缝、气象环境、轨道交通震动等数据。

北京测绘院副院长陶迎春表示,“申遗时,这个覆盖51.3平方公里的实景三维系统,给国际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来,平台新增了界桩监测等功能,将卫星遥感与地面巡视结合,让违规建设无所遁形,犹如一位医师,为中轴线的每一寸肌理清除“要害”。

作为平台的使用单位,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举例:一处古建筑墙体裂缝从不足1厘米扩至3、4厘米,通过持续近一年的月度监测被及时发现,已进入修缮流程,“目前,15处遗产点整体状况良好,科技让保护更精准”。如今,这些积累转化为更系统的守护——2024年的检测平台上,2.8万多名志愿者参与的“数字打更人”活动,已上传8万多条巡检数据,与专业监测相辅相成。

北京鼓楼。受访者供图

如今,孚王府腾退、那王府开放等举措,也以中轴线为核心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北京市规划院名城所所长叶楠补充,“遗产点周边的胡同、商铺同步焕新,是时尚与历史的碰撞,更是烟火气与历史的交融”。

用时间唤醒空间

“每次穿过中轴线,都能发现新变化。”中轴线的清晨属于市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亦农深有体会,她家住西直门,回永定门父母家总要穿越中轴线。“环境越来越宜人,夜晚天桥围挡内‘静悄悄的美容’,次日便焕然一新。”李亦农的日常通勤,成了观察中轴线“苏醒”的窗口。这种“唤醒”,让古建筑在当代生活中重获生命力。

正阳门箭楼上,李亦农曾参与策划的展览吸引着登高望远的游客。瓮城保护与空间活化并行不悖,人们在古老城楼里“眺望中轴线,眺望北京”,自豪感油然而生。

14岁的学生杨自若带着2021年成立的“纵横少年团”的近百名青少年,在中轴线的15处遗产点完成了40余次志愿讲解。他们利用节假日的闲暇时间,组织公益讲解活动,“讲解名额经常一上线就‘秒光’”。

“纵横少年团”讲解现场。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他们还曾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写了一封信,为表达少年们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热忱和期待。

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一款桌游《北京中轴线建造师》成功落地,其中就有孩子们的创意。“申遗成功之后,我希望能够发挥我们青少年天马行空的创想。”杨自若说,“让更多人在玩中学,了解北京中轴线,了解文物修缮、保护的理念。”从羞涩到自信,这些少年的成长,正是人与中轴线双向奔赴的缩影。

中轴线南边的先农坛也被唤醒。“原来开放6万平米,现在扩至8万平米,庆成宫、神仓区域新开放后,年观众量从12万跃升至120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难掩兴奋,游客不仅能触摸古建筑的肌理,还能在文创空间里把玩产品“天宫藻井”。这款复刻古建筑构件的文创,一年卖出19万件,带动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7月27日,先农坛推出‘问鼎穹庐’新款,把天宫藻井与浑天仪结合,让文物“活”在当下。

轻巧的方式讲述厚重的故事

“要把门槛降低,让老百姓浅而欢乐地进来,就像跳房子一样,玩的过程里就学了。”钟鼓楼前,一条近100米长的“跳房子”红艳艳地铺画在大地上,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行人们在格子里蹦蹦跳跳,认读这串数字背后关于中轴线的秘密。

钟鼓楼前的“跳房子”。受访者供图

互动体验拉近了中轴线与年轻人的距离。设计师吴桐表示,这个看似简单的互动装置,是她们团队为中轴线量身打造的“文化解码器”,用数字游戏串联轴线知识,“这是我们对‘前朝后市’热闹场景的当代回应。要让年轻人觉得,中轴线不是老古董,而是能互动的宝藏”。在她看来,中轴线的文化传承,不该是枯燥的宣讲,而应是“轻巧的对话”。

这种“对话”跨越年龄与国界。杨自若的青少年团队在中轴线讲解时,总有外国游客驻足倾听。北京市规划院名城所所长叶楠提到,此前曾带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学生专程调研钟鼓楼。在目睹整个城市轮廓、观赏击鼓表演后,他们被中轴线的魅力深深吸引,“文化共鸣正在跨越语言”。

中轴线的“分号”之后,写满了守护与创新的故事。这条贯穿古今的轴线,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是活着的文明载体——它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记忆,人们也在续写它的今后。

北京中轴线,钟鼓楼前的“跳房子”。受访者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月末资金面扰动因素增多 央行“... 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琪    7月下旬,资金面有所收敛,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
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龙灯社区: ... (来源:市场星报) 近日,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龙灯社区工会联合镇文化站、大杨派出所积极开展防溺水宣传活...
近两万平方米“城市伤疤”披上新... (来源:市场星报) 星报讯 “傍晚沿着这条路跑两圈,呼吸着满是草木清香的空气,浑身都舒坦!”家住合...
招贤镇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 (来源:衢州日报)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邓亮 报道组 葛锦熙 通讯员 徐翠萍) 近日,记...
我所拥有的 (来源:衢州日报)转自:衢州日报  凡人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时代变迁中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