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凡人
我一直认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时代变迁中的幸运儿。这代人经历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拥有那个时代独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出生于浙江西部的一个乡村。作为60后,正赶上恢复高考,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我有幸到了县城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写诗的人们。当时的中国,几乎每一个有知识文化的年轻人都怀揣一个诗歌梦,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在那种环境熏陶下,我也成了一名“小城诗人”。虽然现在回头去看,那时写的诗歌要多幼稚有多幼稚,但诗歌的种子已深深地扎进了心田,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被选调到县委机关工作。一番纠结后,我在心里和诗歌拥抱告别,并悄悄约定,最迟到退休时,我还将和诗歌再度双向奔赴。一别二十多年,直到我转岗到广播电视台工作,天天与新闻和文艺打交道,与诗歌的距离自然拉近了,但真正重拾诗歌,还是有些偶然。主导并参与为“最美人物”年度颁奖晚会创作主题诗歌,让离开诗歌多年的我有些“蠢蠢欲动”,埋藏已久的诗歌种子又开始萌发了。
几年后我再次转岗,和本地诗歌爱好者的交往多了起来。2017年秋天,参加完一次诗会,意犹未尽的我们到一家小店小酌,席间有人提了一句“不如我们写节气同题诗吧”。笑语成真,我和小荒、半夜闲、养安子、阿剑五个人当即拉了一个微信小群,每逢节气必作同题诗文,对外则号称“五人诗”。
自从写起同题节气诗,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我把它作为克服惰性、倒逼自己动笔写诗的契机,逢节气必写,一直坚持到现在。
节气与物候农事密切相关,节气诗勾起了我乡村生活的记忆。只要一拿起笔写诗,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它们曾带给我清贫与艰辛,但更多的是温暖与感动,故乡给我最大的财富是质朴与真诚,它构成我生命的底色。虽然我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我觉得自己本质上还是属于乡村,属于土地,即便是写城市,也偏爱老屋小巷、市井烟火。
这些年,我也曾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尝试运用写作技巧使写出的诗歌更“现代”、更“高级”一些,然而那种尝试大多难以见效,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我越来越明白,生活和诗歌给予我很多,但我真正拥有的,或者说我能够回馈生活和诗歌的却十分有限,少得甚至只有两个字:“虔诚”或者“真诚”。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西藏,被雪域高原的雄伟、庄严和圣洁所震撼,写下《我唯一拥有的,是比大地更低的虔诚》:
河谷平缓,托起雪山的锋芒
草和花朵都那么节制
像我们被一再叮嘱:在高原
所有自以为是的张扬都是自讨苦吃
而冰雹和雪花依然毫无顾忌
只有阳光能够阻止它们
炽热与严寒都猝不及防
还有无所不在的神圣
巍峨与庄严归于庙宇
神秘与清澈归于湖泊
福佑归于经幡
安详归于牛羊
我唯一拥有的,是比大地更低的虔诚
可以说,这几乎就是我的诗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的第一本诗集即将正式出版(去年底入选衢州市文化艺术发展资金扶持项目)。在整理近些年所写的诗作时发现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这就是乡情,而占最大比重的节气诗,恰恰能够把我深爱的脚下这块土地的四季景致、风物人情,把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呈现出来,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表达我的情感历程和人生感悟。诗集分四辑,大致以四季分类,诗集的名字及四个分辑的标题都选自诗集中的诗句。我努力想使这本诗集成为自然的记录、土地的颂词、生命的礼赞。
作者简介
笔名凡人,男,1964年出生,浙江常山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常山县委办公室、衢州市委办公室、衢州市广电总台(集团)、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近几年重新拾笔。作品散见于《星星》《诗歌月刊》《诗潮》《诗林》《绿风》《江南诗》等刊物。
下一篇:绘画:南川金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