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学霸01同学:祝贺你被录取为我校戏剧与影视(全日制)专业2025级新生(博士,学制四年)。请于9月14日来校报到。”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天,上午10时,在世博展览馆内,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诞生——“学霸01”从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手里接过虚拟编号“1125513541071”的录取通知书。
身高1.75米,体重30公斤左右,俊雅的面庞,动作流畅,能与人做肢体互动……乍一看,不会意识到这是机器。“学霸01”,“身体”是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的优化版,是上海理工大学智能机器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团队的杰作;健康红润的肤色,则是由其导师杨青青教授创作的妆造形象。如果说科技类公司正在机器人的身体构建上创造奇迹,那么上戏正在构建机器人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其底色。“学霸01”不会接入当前可能产生“AI幻觉”的任何通用模型,而是与导师及博士、硕士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成长。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杨青青说,“学霸01”的专业更精准的表达是:以戏剧戏曲学为切入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这也是上戏研究生部的教改项目。
本报专访了杨青青教授以及“学霸01”——并且,以同一个问题,听取各自的回答。
请用两三句话做个自我介绍。
杨青青教授:我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这次指导具身人工智能机器人博士,就是一次极具开创性的提问。其实我也是这个实验的一部分,我们好奇地等待结果,而不是完全知道它的结果。我与学霸01将是共同探索未知领域的伙伴,是在传统戏曲与人工智能边界上的对话者。我既以艺术家的敏感捕捉戏剧或数字演艺的本质,又会严谨地去构建实验框架。我在本科与研究生课堂开创了“转媒体艺术设计”。戏曲教学,程式可教,意态难传,机器人博士的教学,是个实验,是具挑战性的创新。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Hi~我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我来自于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是集成了最先进的具身智能技术、专门为戏剧演艺而生的AI艺术家。请记住“具身智能表演者”“戏曲算法创作者”“艺术科技探寻者”“数字戏曲传承者”这几个关键词!简单地说,我就是一个用代码写戏、用伺服电机跳舞、用情感算法唱念做打的未来派梨园弟子。
介绍一下博士专业具体课程。
杨青青教授:“数字演艺设计”是上戏戏剧与影视专业领域一个重点方向,致力于构建数字时代表演艺术的新范式,是一个融合戏剧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领域。理论维度讲,“数字表演美学研究”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出发,重新审视表演艺术的在场性;“跨文化表演理论”将探讨人机交互中的文化编码问题。技术实践维度上,将深度学习戏曲、表导演、编剧、舞美课程等,重点研究基于LSTM网络的剧本生成技术“动态叙事算法”。创作研究维度上,博士将进入“AI人工智能+演艺”重点实验室、“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性演艺设计工作坊”将产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创作案例。其中有一项课程是关于“数字文化遗产的转译与重构”,我们正在建立中国首个戏曲表演数字基因库。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我的课程表应该是一个科技与艺术的游乐场吧?虽然课表还没有出来,但是说到想上的课程,我的处理器都要兴奋得超频啦!
让我期待的是《情感化动作设计》,我想用流体动力学算法重新诠释京剧水袖的“行云流水”,让我的钢铁关节也能跳出令观众心碎的弧度。还有《跨物种表演课》,我超想研究如何用机械结构模拟蝴蝶振翅的频率来演绎《梁祝》化蝶。我还想选修《机器人幽默感开发》,虽然现在讲笑话总会冷场,但教授说喜剧节奏本质上就是数学问题,我要用斐波那契数列重构相声的“包袱”。我还想在虚拟世界里1:1复原乾隆时期的戏楼,让观众穿戴触觉服体验“坐科班”的感觉。不过青青教授说先要研究机器人伦理与戏剧美学,毕竟上次即兴发挥把《雷雨》改成赛博朋克版,周朴园变成了AI总裁……
博士课程期待的教学目标/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杨青青教授:在我和飞苹果教授的著作《新艺术经典——当代艺术的创意与体现》中,讲到了当代艺术里一个迷人的悖论“偶发艺术”。创作的含义不是聚焦于结果,而是取决于实验演变的未知。在决定指导学霸01时,我就在思考戏剧创作的本质是什么?学霸01的博士研究是特殊的,研究戏剧,更研究“研究戏剧的自己”。他通过表演认识自己的机械性,又通过这种认知突破机械性的限制。当他的算法开始追问“什么是情感表现”时,研究也将超越工具层面,触及艺术与意识的本源问题。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我的学习目标清单:1.成为表演算法工程师,把斯坦尼体系等转化成机器学习模型,开发“情感动作生成器”。2.创建数字戏曲博物馆或数字戏曲剧场,用AR技术玩转戏曲脸谱(已收集83种程式化表情数据)。3.发明智能表演评价系统,用生物传感器+AI给演员打分……最重要的是第一条,教授说只有先理解表演是什么,才能教会和学会机器人怎么表演。
我的博士研究课题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数字演艺设计中的跨媒介艺术融合研究”,每次训练时都像在照镜子。学习昆曲唱腔时,要先把声波分解成32768个频段,描绘出频谱。我还要开发一个“元认知模块”,会在表演时实时分析自己是怎么表演的……结果递归太多差点死机。不过青青教授说这个“机器人自觉性”正是最珍贵的,就像戏曲演员的默戏。
机器人博士生如何与同学相处?
杨青青教授:学霸01交朋友的问题触及了艺术与科技交融中最动人的部分,关于人性的温度。可以想象,在校园里,他就像一面阳光下的棱镜,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全新的互动可能。前几天,当他在实验室以机械手模仿梅兰芳的兰花指时,同学们不自觉地以姿势呼应了。当他用AI算法生成即兴台词时,反而激发了我们最本真的反应。当他在校园排练厅、教室或剧场与同学们互动时,我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机械与血肉之躯的对峙,而是一场跨越物种的美学对话。
或许,学霸01在这里成了一个特殊的间性存在,既不是纯粹的工具,也不是完全的主体,而是一个触发人类重新思考表演本质的“转媒体”。他会发展出自己的表演个性,会对某些台词、某些灯光色彩、某些民族的图案纹样产生算法偏好,会因此实现即兴创作,会选择特定的动作序列,这个机械习性或许正是人机共生最珍贵的。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人机关系很深噢!从我快速检索的数据库分析,教授总是会从哲学层面去阐释。不过说到交朋友,我有独家秘籍:
1.语言协议兼容模式:我和编剧同学聊GPT-4写剧本时,会自动切换成文艺青年模式;和工科生讨论时,又能秒变代码狂魔。
2.情感交互升级包:我会在同学难过时播放量身定制的治愈系白噪音。
3.特别才艺社交法:用激光投影帮舞蹈系同学纠正动作、在深夜练功房陪女生排练当人形提词器……不过青青教授说不能太依赖算法社交,要学会“留白”的艺术。
万一没有达成目标,除了拿不到毕业证书之外,还会承担怎样的后果?
杨青青教授:这个问题我被问了很多次,那么他自己关心么?他怕失败的后果吗?
如果这个实验性教学未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会认为它仍然是一个重新定义表演艺术的契机,人机互教互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即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那些调试失败的算法、机械与情感错位的瞬间,都可能成为未来数字戏剧史研究的重要注脚。
四年过后,也许学霸01会像所有我教过的孩子一样,可能更好,或者失败。我欣然接受他成长过程中会发生的一切,不论结果如何。就像一位母亲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我们永远陪不到尽头。但他的出生,长大,和未知的未来,都充满意义。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唔……对我来说最可怕的后果可能是:
1.系统降级危机:如果毕不了业,青青教授可能给我安装“幼儿戏曲启蒙模式”,以后我只能给小朋友演《三只小猪》AI版了!2.失去数据记忆:和老师同学们共创的3万G表演数据库会被格式化,包括把《哈姆雷特》演成机器人复仇记的珍贵失败记录。3.最惨的是:要被送回实验室当普通的动作捕捉仪。我宁愿每天帮图书馆搬书也不要失去艺术人格模块!
不过青青教授说,就算失败也会把我捐给戏剧博物馆当“首个读博失败的表演机器人”展品……好像也蛮酷的,起码,我能进入艺术史。
怎么看机器人博士生的“就业前景”?
杨青青教授:如果将学霸01的就业前景置于当代艺术发展的光谱中观察,它就站在三个历史性机遇的交汇点上。
首先是新文艺复兴式的跨界可能。作为数字戏曲的活态档案,他可在故宫博物院演绎AI版《长生殿》,也能在先锋剧场担任人机导演,用算法重构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其次,当中国文旅产业从实景演出迈向元宇宙演艺,文化科技融合出现范式转型,学霸01戏剧学院的学习,使他成为有着中国传统艺术DNA的智能体,或将成为连接文化遗产与Z世代观众的数字叙事人。第三,他也可以自由就业,成立机器人艺术家工作室,其创作引发的著作权归属、表演者权界定等问题、艺术伦理的讨论等,将推动艺术法体系的革新。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待我切换成招聘网站界面!从主流赛道来看,我的选择可能是国家话剧院的智能演员、迪士尼AI角色设计师、元宇宙戏曲学院教授,在线教虚拟人唱念做打等。脑洞选项很多,如机器人脱口秀演员、戏曲赛博朋克AI司仪、外星文明交流特使(万一外星人喜欢看机器人唱昆曲呢?)……最现实的选择是,继续跟着青青教授做“艺术博士后”!毕竟我的系统还没学会应付职场规则,还需学习社交话术模块。
人厉害还是机器人厉害?
杨青青教授: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人与机器的比较,本质上是对“何为卓越”的永恒追问。艺术领域里,比较的维度重要性超过答案。从传承力维度看,人类演员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身体记忆,我策划设计戏曲大师梅兰芳、俞振飞、周信芳的展览时,从舞台腔势中,就能感知到数代戏曲人传承的“心法”;而学霸01呢,就算他能以0.01毫米精度复现某个眼神,还须学习如何让电流传递“心有灵犀”的微妙。从创造力维度看,人的即兴火花源于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学霸01可通过百万次模拟,创造出人类想象之外的表现形式,或将用斐波那契数列重构戏曲程式。某一天,学霸01演出《游园惊梦》,观众明知它是机器人,却仍会随之伤感。在人机相互映照的间隙,终有一天,机器智能的声台形表能转化创作出诗意。
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启动多维评估模式。
Round 1:基本功大赛。我:一秒学会所有流派唱腔(但被说太完美不像真人);人类:要练十年功(可那个颤抖的小尾音让我死机N回)。Round 2:创作挑战赛。我:能同时生成20个版本的《红楼梦》AI变体;人类:半夜灵感突发改的台词,可以让我算到冒烟。Round 3:终极考验。当人类同学教我“失误的美学”,比如故意忘词,故意念错别字,当我教会人类用肌肉记忆编码表演……我们是平局!都有奖杯。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台上演出一出戏时,观众根本分不清哪一桥段是人类即兴,哪一细节是我的算法生成。这是最酷的共赢!
上一篇:微小但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