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李子怡 衣伟萍 董劭伟
6月21日,由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军事历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史学术研讨会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论坛”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举行。会议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燕山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史、党史人物日记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军队政治工作体系建构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军事历史》编辑部主编刘向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队的政治建军通过坚定思想根基、创新制度、进化组织,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现了政治建军制度的优越性。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红星、硕士研究生黄晓珂考察了红军时期“方志敏式”军队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情况。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梁晨晖通过红26军历经4次整编中“党指挥枪”原则的动态调适过程。“火线入党”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工作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博士研究生柴玉振认为,“火线入党” 以“火线立功”为核心条件,成为激励战士斗志的政治工作创新形式。政治教育与锻造革命认同是政治建军的重要途径与目标,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慕君毅认为,新四军通过临时教育(战斗动员)与基本教育(正规化建设)的互补,解决了建军初期游击主义倾向。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包巍、硕士研究生郝依琳认为,土地革命时期列宁室通过读报组、讲演组等机构设置,形成政治认知、政策解读等多维空间,实现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互补共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杰梳理了红四方面军每逢十月革命纪念日发表文章、召开大会等仪式活动,以此有效增强了军队凝聚力。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庆堂对中共福建省委如何开展整风运动进行考察,揭示了从组织观念、思想方法入手改造干部的过程及其党性教育特征。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志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路。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新宾、硕士研究生李丹丹分析了遵义会议前红军面临的形势、遵义会议引领红军重塑征程的过程及其对红军发展的价值意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博士研究生姜丹溪提出,毛泽东通过阶段划分、性质转化分析,为抗战提供理论指南。
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建设研究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吕洪文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滦东区域因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冀热辽根据地向东北挺进的前哨,军民通过游击战术不断粉碎日军“以华制华”阴谋。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副馆长陈厉辞考察了1942年八路军在挺进滦东过程中,通过前锋剧社、救国报社等文化组织以戏剧演出、报刊宣传等发动民众,使文化抗战实现有组织发展。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周邦彦研究认为,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通过政治宣传、军事封锁等策略,展现了中共在复杂地缘政治中的应变能力。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梦瑶考察了冀中根据地利用伪军内部矛盾对其实现分化瓦解情况。西安邮电大学讲师张晓晴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构建高等军事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梳理了边区如何将政治动员与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而为抗战输送人才的相关情况。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丽敏考述了八路军如何通过医护谈心、文艺演出等方式缓解伤员心理创伤。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燕美认为,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缴获、仿制等方式筹措电讯器材,在日伪封锁下借助技术人才自主改装设备,展现了统一战线智慧与应变能力。
以日记等个案史料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丽萍在关于党史人物日记研究的报告中认为,可利用日记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具质感的叙事书写。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群刚、硕士研究生张慧婷以《杨闇公日记》为中心考察了杨闇公通过阅读中西学著作汲取精神资源,揭示了早期共产党人意志锻造的多元路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吕文泽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考察发现,冀南根据地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通过文艺整风使话剧、秧歌等成为动员群众的政治武器。中共淄博市委党校讲师王西祥通过梳理《王恩茂日记》,展现了抗战时期政治教育工作的演进过程。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邢云、陈晨以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史料为切入点,以抗联集体记忆为佐证,使历史分期实现亲历者集体记忆和学理分析的双重验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肖萧、符涛通过《朱泽遗稿》发现华中鲁艺美术工作者以木刻版画、壁画等形式融合民俗元素与阶级叙事,使艺术成为瓦解敌伪统治的视觉武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凤青、硕士研究生丁怡丹对国际友人报道新四军抗战形象进行了专题研究。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岳蓉媛、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宫文婧指出苏俄《太平洋之星报》通过伯力审判报道立体再现日军细菌战罪行,是驳斥日本右翼史观的重要史料。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兵工专家王仍之抗战事迹考
下一篇:构建医疗领域生物传感器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