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吴易轩
近代留学生对于我国兵工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学界主要聚焦俞大维、李承干等留德、留日兵工人才,对于有留法经历的兵工专家关注较少。本文重点考察留法兵工学者王仍之在抗战时期的科研事迹,展现其为中国近代兵工事业以及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
王仍之出身于江西九江的望族匡庐王氏,其父王恒为晚清举人,怀着报国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事业。在父辈的影响下,王仍之自幼便立下了学以报国的宏愿。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振兴国家的担当,他远渡重洋,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王仍之考取巴黎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重点钻研兵工技术。求学期间,他不仅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关注国外兵工科技的发展趋势,还在绘图、机械制造等领域练就精湛的技能,为其日后投身兵工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7年,学成归国的王仍之进入上海兵工厂,开启兵工报国的序章。他先后担任兵工厂绘图室主任、制枪厂主任等职务,充分发挥自己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改进枪械生产流程和工艺,努力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1930年,王仍之转任汉阳兵工厂制枪室主任。同年,他被兵工署署长陈仪任命为兵工委员会助理委员,不久后前往金陵兵工厂,从事新型武器的研发工作。
主持改良20年式迫击炮
在金陵兵工厂,王仍之迎来其兵工生涯的第一个重任。当时,兵工署从法国引进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经过试验,发现其性能良好。为提升我国军队的火炮装备水平,兵工署令王仍之仿照该炮改良上海兵工厂造82毫米迫击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对原炮的结构和原理有深入的理解,还需结合国内的生产实际进行创新和改进。王仍之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图纸,拆解样炮,测试性能,历经多次试验和调整,终于完成改良迫击炮试制工作。经兵工署定型,被命名为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该炮采用国内更常见的82毫米口径,射程最大可达2850米,性能与原产品基本相当,相较此前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所制迫击炮则有长足进步,仅射程便提升约1000米。从试制到批量生产,王仍之等人对20年式迫击炮做出3处重要改动:其一是将紧炮箍的部位改为方形平面以防止炮箍滑动;其二是在炮尾处将圆球部加大并将颈部改粗,达到增大射角和防止变形的效果;其三是将底板材质改为进口铬锰钢和马丁钢,并增加两条小筋,保证底板强度,进一步提高迫击炮的可靠性。
1934年底,军事委员会召开讨论会,为陆军选定制式武器。经过多次讨论,20年式迫击炮被与会代表一致推选为制式迫击炮,得以大量生产并列装部队,仅金陵兵工厂累计产量可达14547门。中国军队由此在步兵曲射武器领域拥有了利器。全面抗战爆发后,20年式迫击炮投入实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前线部队的广泛称赞。
主管柳州制弹厂
1933年夏,王仍之应邀担任柳州制弹厂筹备处主任。1934年,工厂落成开工,分为子弹厂和迫击炮弹厂两部分,拥有100多台机器。就任后,王仍之亲自设计并主持制造炮弹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炮弹引信的可靠性。此后,王仍之又设计出一款简易迫击炮瞄准器,利用横向和纵向两个气泡水准,使炮位能始终保持水平,从而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在王仍之和工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柳州制弹厂每天可生产八二迫击炮弹500颗,七九步枪弹4万枚,成为广西规模首屈一指的弹药厂。兵工署派员视察后,称赞该厂“厂内管理甚为得法”。
全面抗战爆发后,兵工署整合广西各地的兵工厂,集中迁往柳州,与柳州制弹厂等当地兵工厂合并为第四十工厂,设枪弹、炮弹、炸弹、机枪四个厂,拥有机器设备570多部,员工1500余人。1938年2月第四十工厂成立后,王仍之任工务处处长,并兼任总工程师。在其主持下,第四十工厂每月可生产轻机枪20挺、枪弹120万发、迫击炮弹9000余发、手榴弹2400余颗和地雷5000余颗。其中迫击炮弹采用法式引信,可靠性颇佳。当时,第四十工厂被日军视为重要军事目标,多次遭到日机轰炸,但即便如此,王仍之仍带领厂内员工坚持生产,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供应武器弹药。
赴法交涉兵工器材
1938年10月,鉴于王仍之在兵工领域颇有建树,加之曾留学法国,兵工署命其担任第五十二工厂筹备处处长,向法国施耐德公司索回之前四川省政府为该厂所购各类兵工器材。王仍之将建厂工作交给同有留法经历的潘景安,随后便前往法国与施耐德公司谈判。起初,施耐德公司只同意与原签约人协商。王仍之据理力争,成功说服法方以王仍之所携合约原本以及全部付款收据作抵,完成交涉。王仍之凭借其专业眼光,通过抽阅相关制造文件,结合对工厂设备和工艺的实地考察,制定出试造材料的估价清单,节省了大笔费用。1939年起,建厂所需器材与技术材料运往昆明。
王仍之赴法期间,潘景安不负王仍之所托,完成工厂的筹建工作,厂址定在距离滇越铁路线不远的宜良县木希村箐。在滇越铁路局、当地政府和工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建厂物资全部运抵第五十二工厂。1942年10月1日,王仍之正式就任第五十二工厂厂长。按照此前规划,第五十二工厂每月可生产数十门105山炮、3000余发炮弹。然而随着战局变化,一方面,国内物价上涨严重,财政困难,且建厂开支超出追加预算,厂房建设、设备采购以及材料运输都成问题,试造工作难以进行;另一方面,法国早已战败投降,施耐德公司已无法履行合约,原先的生产计划只得搁浅。据该厂原技术员杨芸回忆,此前订购的造炮全套设备中,只有部分炮弹厂水压机和一些已安装但是不配套的弹壳冲压机。为尽可能支援抗战事业,王仍之主持进行生产调整,利用厂内已有的工作机,改制手榴弹的生产设备,自行配置出手榴弹生产线。起初,第五十二工厂生产的手榴弹较为笨重,后经过工厂研究改进,成功研制出轻型手榴弹,使用简便,易于投掷,至抗战胜利,总共产出约8万枚。
抗战后期,大后方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维持职工生计,王仍之运用合作社向会计处借贷偿还的办法,利用货币贬值的差额,补贴员工的生活所需。在改善员工生活条件的同时,还组织篮球队、戏剧表演和桥牌比赛等活动,供远离城市的员工们消遣放松。王仍之自己在回忆中慨叹:“可以说,近几年的职工生活,都是苦中求乐。”王仍之竭尽所能团结员工,发展工厂生产以支持抗战。抗战胜利后,第五十二工厂停工整顿,于1946年7月底与第五十三工厂合并。1949年,王仍之旅居比利时,后居留法国。1982年秋,王仍之同国内的子女取得联系,毅然回国定居。
王仍之在海外求学中积累深厚的专业素养,归国后献身兵工事业。在动荡岁月里,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化解生产困境,为抗战西南大后方的兵工生产作出突出贡献。他的事迹彰显了老一代海外留学兵工学者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断激励着当代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篇:深化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