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距离那场发生在西藏日喀则定日县的地震,已过半年。回望1月7日的采访,一个声音穿越时间的风雪,始终清晰:那就是“这里需要我”。它让我反复思考,灾难报道的真义——是凝视苦难?传递温度?还是记录重生?这些年轻的志愿者给出了答案。
那天的采访持续到凌晨。最后一通电话接通,听筒里是西部计划志愿者郭丰瑞沙哑的嗓音,混着刺耳的汽车引擎声。这位放弃了回乡过年的山东小伙,正在震区深夜的严寒里搬运物资。“东西太多了,搬不完。”我记得,他的语气很急切。当我追问折返缘由,一句“这里需要我”从听筒里伴着高原凛冽的夜风传来,透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急促的通话,滚烫的心跳。那天夜里的每一通电话,都很“急”。
“快一点,再快一点!”志愿者武小兵话语干脆,语速飞快,像是仍在跟时间竞速。讲述徒手清理碎石时,他平静得像聊家常,唯独提到“喉咙灌满沙尘”的那刻,才悄然泄露了逼近生理极限的坚韧。“那股劲儿上来了,根本停不下”,那一刻突然很感动,他在瓦砾间扛着担架疾奔的身影好像就在我眼前。
森嘎村的安置点是志愿者工作最多的地方,志愿者邹恒聊起地震来时,仍心有余悸,但说起她带领孩子们画画做游戏,讲起小索朗次仁的画中清晰的“定日加油”时,却是另外一种激昂的语气。在这片废墟上萌发的新芽,因她发起的“青青儿童乐园”正重焕芬芳。
我想,我们的报道要穿透尘埃,捕捉伤痕,更应凝视那些如山的脊梁,以及那废墟之上生生不息的祈盼。
信号最差的通话给了我最深的触动。藏族大学生旦增顿珠的声音,在电流干扰中很艰难地抵达,我一度为辨认他的声音而发愁。这位放弃拉萨兼职返乡的藏族大学生,用双语能力架起了生命通道。他谈及深夜劝阻村民返回危房时,语气里带着年轻人少有的忧戚:“房子塌了还能再建,人没了就……”
这些90后、00后青年志愿者,正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号召的践行者。我反复咀嚼着“这里需要我”这句朴素心声,它让郭丰瑞在机场途中毅然折返,令旦增顿珠放弃拉萨的家教工作火速回乡。当我在本子上记下这些话语时,突然理解了记者在灾难报道中重要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如实地刻录灾难的无情与牺牲,更要让那些从灰烬中升起的担当与坚韧,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星火。
那时离春节仅剩两个礼拜,结束采访前,我总会问上一句:“过年回家吗?”这群年轻人的回应出奇一致——“事情还很多”“这里需要,我就留下”“灾后重建还有很多工作”。
所谓担当,不过是平凡灵魂在听见“被需要”的召唤时,选择了挺身而出。曾在标签里被定义的年轻一代,在高原的狂风大雪中,用行动重新注解着青春。
灾难面前,记者手中之笔能做什么?虽无力移山填石,却能让平凡灵魂中的千钧之力穿越时空阻隔,被知道、被了解甚至被记住。我们握紧的不仅是笔杆,更是人间温度本身,它在废墟间汇聚成光,于无声处唤醒沉睡的春天。当笔尖饱蘸着人间温度,灰烬之上自会有春天萌动。
文章:
《“这里需要我”》2025年01月13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周呈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