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张珉菁
随着全球对健康、环境监测等领域关注度的提升,人们对生理监护测量需求不断扩大,直接带动了医疗技术的研发与进步。其中,生物传感器作为连接微观生物和电子世界的接口,在全球市场呈指数级增长。从血糖检测到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生物传感器在疾病防治、检测、诊断、监测等方面起到“侦察兵”的作用,为人们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引领材料突破,结合AI赋能,升级智能化发展
强化自主研发,引入、培育智能、机械、医学、材料等交叉领域人才,打破国内外材料技术壁垒,助力企业创新。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石墨烯—纳米金字塔混合型SERE生物传感器研究方面已实现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创新,可为白血病精准诊疗提供新方案,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实现新突破。又例如:用蚕丝蛋白做成的生物传感器可以进行可穿可表的体征监测。
实践中,生物医学传感器还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如柔性可穿戴传感器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可实现持续、动态监测早产儿的生理参数。北京中医药大学实现中医(过敏)体质生物传感与AI算法技术融合,首次实现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的智慧辨识,为患者提供体质可分可调的新科学证据。
与此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材料科学研究,推动生物传感器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不断突破,对于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提高医疗水平与效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保障机制,推动创新及应用落地
为了推动保障机制的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门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培育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生物传感器作为智能检测装备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产业发展应积极响应文件要求,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增强高端供给、加快推广应用、壮大经营主体,为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目前我国生物传感器产业仍面临着“产学研用”转化不畅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可构建“基础研究—中试放大—规模生产”的全链条路径。首先,通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协调、专项资金设立、依托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途径解决市场转化基金问题,打通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发展通道;其次,政府部门可搭建开放性的共享服务平台,制定标准化的测试、仿真实验环境,降低中小企业开发难度与成本,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最后,协调医保、药监等有关部门对生物传感器技术制定标准与认证体系,从数据接口、临床试用到市场准入形成统一规范,加速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以伦理规制为导向,构建共享共治新体系,保障生命安全
对于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可能存在诸如密码安全措施不到位、数据库未采取加密防护等管理不规范情形,进而有泄露人类基因信息的风险。为此,我们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技术提供者、客户权益、信息保护相关制度。如要求算法进行第三方认证,推出可解释AI模型,确保算法驱动的医疗诊断等关键决策的可解释、可追踪;加强知情同意原则监管,确保使用者在使用前了解设备的功能、风险等;同时,成立行业技术伦理委员会,实现监管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等规范化管理。
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不能止步于技术上的单一进步,在材料学、人工智能、生态、伦理层面、政策上均要协同发展。只有这样,生物传感器才能从实验室走向百姓家,成为人类守卫者。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
上一篇:深化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军史研究
下一篇:越夜越活力 盛夏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