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跑!全球能源投资十年巨变
创始人
2025-07-23 13:27:32
0

(来源:中国电力报)

转自:中国电力报

从倾斜到破局的转型之路

​——解码全球能源投资十年变迁

近期,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25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此时距该报告首次发布已整整十年。

十年间,全球能源版图经历了深刻重构,投资天平发生了历史性倾斜——2025年全球能源总投资达3.3万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电网、储能等领域占比达2.2万亿美元,规模恰好是化石能源投资的两倍。

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全球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更成为能源转型最真实的“晴雨表”。

十年分水岭:能源投资天平向低碳倾斜

2015年至2025年堪称能源投资的“分水岭”。

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经济学家蒂姆·古尔德(Tim Gould)在报告发布会上回顾,十年前国际能源署首次建立全球能源投资追踪框架时,化石能源投资仍比可再生能源高出30%;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彻底逆转,可再生能源投资反超50%。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源战略官员黄薇提供的数据更具代表性,该机构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从2016年的28%跃升至2025年的80%,剩余20%全部投向电网升级。这种“近乎决绝”的转向,印证了清洁能源发展的不可逆趋势。

投资结构的重构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电力领域成为绝对核心。国际能源署能源投资分析师金荷娜(Haneul Kim)介绍,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5年全球电气化领域投资首超1万亿美元,风能、太阳能十年间年增速均超15%,电池储能因电动车与电网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其二,技术成本下降重塑市场。过去十年,太阳能光伏和电池价格下降60%,直接推动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分布式光伏的自发增长——2024年巴基斯坦新增装机中,50%来自无需政府补贴的分布式光伏项目;

其三,能源安全重塑投资逻辑。2022年后,地缘政治紧张促使燃料进口国加速清洁能源布局,欧盟“氢能战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均为例证。尽管全球煤炭投资已较峰值下降,但中国为保障能源安全,煤炭投资同比仍增长1.1亿吨,展现出在能源转型中对安全底线的坚守。

中国权重:从规模优势到技术标准话语权

在全球能源投资版图中,中国的权重无可替代。

国际能源署能源投资部主任塞西莉亚·谭(Cecilia Tam)强调:“全球能源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发展。”2025年,中国在全球能源投资中的占比超30%,其中清洁能源投资占比逾70%,这种规模效应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的供给格局与规则体系。

在新能源转型的赛道上,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资源保障—技术突破—政策协同”的闭环体系。

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联合国资源管理专家组副主席鞠建华指出:“新能源革命本质是从燃料密集型向材料密集型的转化。”这一判断直指转型的核心瓶颈——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供给。

数据显示,中国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的62万元/吨回落至2025年的7万元/吨,这种剧烈波动既反映市场调节的力量,也凸显资源管控的重要性。通过“找矿行动”与产业整合,中国已在锂、铜、铝等矿产领域实现储量翻倍,为新能源产业链提供了“硬支撑”。

技术迭代则是破局关键。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陈济提出的“去重化”与“减煤化”路径,已在产业端落地。一方面,高耗能行业集中度提升,钢铁、水泥等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减少低效产能,预计“十五五”期间第二产业占比将降低至30%。另一方面,消费端电气化加速,交通领域电气化率超3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未来五年商用车、工业供热的电动化将成为新增长点。这种“结构调整+技术替代”的配合,使中国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了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节能事业提供了实践样本。

当能源投资的重心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全球竞争的焦点也从“控制油田”悄然转变为“掌控标准”。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层面,更凸显于技术路线的话语权上。在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等核心设备领域,中国专利数量已占全球主导地位;特高压输电技术更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标准”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从海外专利布局看,2024年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量达6356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转型阵痛:失衡与博弈下的现实挑战

然而,能源投资向低碳倾斜的过程并非坦途,矛盾与博弈日益凸显。

黄薇指出,发展中国家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印度、土耳其因本土产业崛起推高短期成本,中亚因电网建设滞后制约项目落地,越南因补贴政策反复导致投资波动。这种复杂性倒逼中国企业调整策略,从单纯的设备出口转向“技术+融资+运营”的综合服务模式,龙源电力在中东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金风科技在拉美的风电产业园,均是这种转型的例证。

矿产资源的“新冷战”更趋激烈。鞠建华提到,美国、欧盟、日本纷纷更新关键矿产目录,中国战略性矿产清单也从“十三五”时期的24种扩展至30多种,战略性新兴矿产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刚果(金)暂停钴矿出口4个月、智利推动锂矿国有化等事件,凸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其中,中国的应对之策是“多元布局”:在阿根廷、澳大利亚参股锂矿,在非洲建设铜钴冶炼基地,同时加大盐湖提锂、固态电池等替代技术研发,以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破局之道:政策、技术与合作的协同创新

破解能源投资失衡,需要多维度发力。从政策设计到市场培育,从技术突破到国际合作,全球正探索适应转型需求的新路径。

政策工具与融资创新破解能源投资失衡的基础支撑。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国际金融组织二处一级调研员徐利提出的“3A”目标与“3R”策略,恰是中国能源政策的浓缩写照:通过提升清洁能源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及性(Accessibility)及可用性(Availability),同时结合管控市场与地缘政治风险(Risk)、增强电网储能韧性(Resilience)、重开低碳技术贸易市场(Reopen),构建安全转型的完整体系。融资方面,亚投行去年推出创新融资工具,通过预算贷款支持发展中国家完善新能源政策体系,为全球能源转型的资金流动提供了实践范例。

技术与模式创新是破局关键。需求端,车网互动技术展现潜力——标普全球大宗商品/全球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高级总监彭澄瑶表示,若一半公用充电桩实现协同充电,可减少32兆瓦储能需求,相当于少建104兆瓦煤电厂;供给端,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项目突破单一发电局限,可有效降低弃电率;循环端,风电叶片回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技术虽处研发阶段,但预计2030年可形成千亿级市场。这些创新正在重构能源投资的“价值链条”,推动行业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

国际合作的深化是重要保障。全球能源投资需突破“南北鸿沟”,中国的实践经验在于“因地制宜”:在东南亚推广小型风电,在非洲建设离网光伏,在中东参与太阳能光热发电站,通过“本土化+标准化”的平衡,为提升全球能源可及性提供解决方案。

十年能源投资变迁史,堪称一部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集中式迈向分布式的演进史。当中国的风光装机容量、电动汽车渗透率、清洁能源设备产能持续领跑全球时,其探索的“安全与低碳并重”“规模与质量兼顾”“自主与合作平衡”路径,正为世界提供转型新范式。

然前路挑战犹存,能源转型绝非简单的清洁替代。如何在安全、发展与可持续性间寻求动态平衡,仍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方能在失衡的世界中铺就一条公平转型的康庄大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家家户户建新房!佛山这条村有点... 转自:佛山发布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佛山续写。佛山发布编辑部推出《百千...
自述在马尔代夫酒店遭性侵女子再... 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7月16日,自述在马尔代夫遭酒店管家性侵的中国游客徐丽(化名),收到最新调查结论...
党员党知识工作思想汇报范文 2... 敬爱的党组织:  时光飞逝。回首这一年的工作,紧张而又平淡,但就在这一个个紧张平淡的日子里,我一步一...
四川上半年金融数据出炉:存贷款...   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召开2025年第3季度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5年上半年四川金...
联汇科技Om AI国际总部落户... (来源:你好张江)7月23日,联汇科技Om AI国际总部入驻张江模力社区,并发布全球首个万物具身智能...